随着社会发展,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相关生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遍布于珠江三角洲的垛基果林湿地同样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和农业转型带来的退化问题。有关垛基果林湿地的研究,目前多是从生态环境评价、植被恢复等方面开展,而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从微地形营造的角度去探讨垛基果林湿地修复的研究尚不多。 本文针对垛基果林湿地存在的湿地特征不明显、景观结构和功能单一等生态问题,结合湿地生态修复、传统农业湿地生态修复和湿地生态修复微地形营造的相关理论,搭建垛基果林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途径,构建垛基果林湿地微地形营造方法体系,最后以广州海珠垛基果林湿地小洲保育区为实证对象,调查恢复后的土壤、植被和底栖动物,分析微地形营造后的不同形态尺度的微地形生态恢复效果的差异,找出恢复效果相对较优的微地形营造形态尺度。以期为垛基果湿地生态修复和微地形营造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主要研究结论有:1)垛基果林湿地生态修复的内容包括垛基形态重建、垛间河涌重建、河涌潮汐动力恢复、垛基果林水岸恢复、生境恢复等措施。2)从基质界面出发构建垛基果林湿地微地形营造体系,包括岸带微地形营造、水下微地形营造和垛体微地形营造。岸带微地形包括曲化涌沟、潮坪浅滩、类潟湖、生境岛;水下微地形包括缓坡入水、阶梯入水、水下深潭、水下鱼鳞坑;垛体微地形包括林下泡沼、单一式凸起微地形、多峰式凸起微地形、连绵式凸起微地形。3)不同曲度的涌沟其土壤容重和植被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类潟湖的深度和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深度超过800mm有利于底栖动物恢复;连绵式凸起微地形的相对高程和土壤自然含水量、植被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微地形营造时,适当增加曲化涌沟在区域中的面积占比,适当放缓微地形的坡度,相对高程在400mm到1000mm,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植被恢复;适当放缓生境岛的坡度,面积在30㎡到50㎡时,更有利于植被物种恢复;营造坡度6%到9%的潮坪浅滩,有利于底栖动物恢复。 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垛基果林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研究,为垛基果林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微地形营造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参考。同时为国内具有相似特征的基塘农业生态湿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相关的修复方法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