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源乙烯、精胺和生长素对桑椹果实着色的效应研究

外源乙烯、精胺和生长素对桑椹果实着色的效应研究

扫码查看
桑椹因富含多种天然色素而呈现独特的色泽,花色苷是果实的主要呈色物质,不仅使果实呈现良好的色泽,还具有抗氧化等多种生理活性以及预防近视等多种功能。植物激素乙烯利、生长素以及精胺能够调控果实生长发育以及果实着色,而其调控桑椹着色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果桑品种红果2号的果实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在果实转色期对果实分别外源喷施4种促进果实生长发育的激素、3种多胺、生长素合成抑制剂和多胺合成抑制剂对果实内源可溶性糖总量、可滴定酸含量、花色苷含量和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黄酮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的手段,初步阐明外源激素对桑椹果实着色的效应,为人工调控桑椹果期以及果实色泽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外源喷施100mg/LETH(Ethylene,乙烯利)、100mg/LIAA(Indoaceticacid,吲哚乙酸)和20mg/LSPM(Spermine,精胺)可以显著增加桑椹果实内花色苷和可溶性糖含量;其中ETH和SPM可以显著降低桑椹果实内可滴定酸含量;外源喷施ETH、IAA和SPM可以增加桑椹果实内源GA3和ABA含量,降低果实内ZR含量,但是外源喷施SPM会抑制果实内IAA含量的累积。 (2)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外源喷施100mg/LETH、100mg/LIAA和20mg/LSPM后,有34种共同的差异代谢物富集在类黄酮代谢合成途径中的花色苷合成通路。其中9种矢车菊素、2种芍药素、2种天竺葵素,以及黄酮合成通路中的重要分支点代谢物—柚皮素、二氢山奈酚和二氢槲皮素等含量显著上升。在红果2号桑椹内并未发现飞燕草素等蓝色的花色苷成分以及飞燕草素支路的代谢物。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花色苷生物合成两个途径,在桑椹果实内未检测到F3’5’H基因表达。 (3)通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筛选出8种参与花色苷合成的关键候选基因。外源ETH、IAA和SPM处理不同程度上调了CYP和CHS等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了果实内花色苷累积而呈现红色。

王一方

展开 >

桑椹 乙烯利 生长素 精胺 外源喷施 果实着色 调控功能

硕士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钱永华、张敏娟

202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文

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