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景观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受到城镇建设和规划方面的重视。本研究以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北京市不同城镇的整体景观质量特征。基于林分景观尺度,实地调查了林分植物组成及空间分布特点,并结合软件技术提取了城市森林景观色彩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城市森林景观质量进行了研究,并对典型城镇景观的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级。基于镇域尺度,结合遥感技术和方法,分析城市森林景观斑块现状,以及影响城市森林斑块的非林分景观特点,结合城市森林林分尺度的景观质量评价结果,探究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与景观质量之间的关系。最终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特征,及其对城市森林视觉景观质量、生态质量及整体景观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森林的景观质量评价及经营管理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区内物种种类较丰富,整体上树种使用相对集中,植被共89科228属320种。杨柳科、豆科和柏科是木本植物中的优势科。根据种不超过10%,属不超过20%,科不超过30%的原则,乔木在种级别均存在使用频率过高的情况;属级别,杨属使用频率高于20%的城镇有马坡、苏家坨和王四营地区;科级别,马坡地区的杨柳科使用超过30%。东升地区科属种三个类别的多样性均最高,王四营地区科属种的均匀度指数的值最高。东升地区的乔木结构优于其他三个城镇,灌草结构有待提升;苏家坨乔木整体结构指标低于其他城镇,灌草较好。 (2)以林分、色彩和形态的视觉特征要素为基础,探究了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构建了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利用Logistics回归法拟合了不同感知与城市森林视觉特征之间的感知模型,模型效果好,各个模型的AUC均超过0.75。运用Nomogram法可视化表达了各个模型的结果。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绘制了各个城镇整体的感知分布特征图。为探索不同感知对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又以感知为自变量、视觉景观质量为因变量构建的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复杂、安全和生动感知越高、压抑感知越低,视觉景观质量越好。视觉特征要素中,林冠线、林分质地、自然度、聚集程度、灌木盖度、观赏季相数、观赏器官数、垂直结构、色彩对比度、色彩丰富度、饱和度和明度指数、主色相占比、景物均匀度、植被面积指数的增大可以提升城市森林视觉景观质量;树高、枝下高、色相指数、冷暖色调比、建筑、道路和水体占的增加则降低视觉景观质量。苏家坨地区视觉景观质量最高,东升地区最低,这主要是因为城镇类型间的机理因素差异造成的。不同的森林景观类型中,公园城市森林视觉景观质量最高,居民区类型最低,这是因为公园中自然度、枝下高、色彩对比度、色彩丰富度等对视觉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均为最高值,而居民区除聚集程度、灌木盖度取值最高外,其他很多指标是五种类型中最低的。 (3)以城市森林的林分状态为描述对象,运用单位圆法构建了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城市森林结构对生态质量有显著影响。城市森林的生态质量显著随垂直多样性、垂直复杂度、年龄结构、乡土树种占比、树种组成系数、树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健康程度和林分长势、水平结构、混交类型和生活型的提高而提高。其中,东升地区的生态质量最高,这是因为该镇垂直多样性、垂直复杂性、年龄结构、乡土树种占比和树种组成系数较高,而王四营地区除了水平结构其余生态指标均最差,导致王四营的生态质量最低;各森林景观类型中,公园城市森林生态质量最高,而较简单的垂直结构和乡土树种占比低等指标导致道路城市森林生态质量最低。 (4)综合质量评级是以视觉景观质量和生态质量为基础,利用服务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将整体城市森林分为维持区、提升区和改造区,需要维持的城市森林景观有较高的视觉景观质量和生态质量;需要改造的城市森林景观中视觉景观质量和生态质量评级较差。 (5)苏家坨整体景观质量评价最高,这是由于该城镇的综合质量、生态效益高远远高于其他城镇类型,而且森林斑块类型聚集程度高、连通性强、破碎化程度低。王四营的整体评价最低,由较差的视觉质量和生态质量、低生态效益、较差的森林斑块空间格局等因素导致的。 (6)建立城市森林景观质量评级技术,绘制不同城镇视觉景观质量、生态质量和综合景观空间分布图,为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提出优化建议。改造区优化工作可以从视觉景观质量和生态质量两个方面开展,视觉提升区着重改善视觉特征要素,生态提升区的城市森林更强调营造较好的林分状态,维持区需要注重监测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