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分布广泛,全球性与区域性环境演变过程被其详细地记录下来。临汾盆地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地处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是这一地区最活跃的环境变迁因子。为了获取地区高分辨率气候信息,以往的研究多使用基础的粒径含量指标和粒度参数,缺乏使用其他数学方法来捕捉更高分辨率粒度组分的气候信息,不同区域颗粒组分指示的环境存在一定差异,没有科学的分析很难对沉积环境有详细了解,而端元分析模型是识别多组分沉积物来源和判别搬运方式的有效计算模型,在古环境重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此,本文选取临汾盆地丁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工作,把传统粒度方法与参数化端元分解方法相结合,并结合年代结果,与典型黄土剖面和深海氧同位素为载体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主要研究结论有: 根据谢帕德三角分类,临汾盆地丁村剖面黄土主要以粉砂为主,黏土质粉砂含量较少,粉砂和黏土质粉砂分布较为集中;通过粒度组分研究,黄土-古土壤粒度以10~54μm为主;通过对粒度参数的计算结果显示,整个阶段粒度组成复杂,搬运动力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粒度分布曲线宽平且呈现微弱正偏;对临汾盆地黄土粒度进行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了三个端元:EM1在2.51μm的粒径时含量占比最多,曲线分布宽平,范围更广,峰值较低,是黄土在东亚夏季风的风化和成壤作用下而形成的,EM2在12.61μm的粒径时含量占比最多,曲线分布窄而陡峭,代表的是高空西风搬运的远源沉积物,EM3在35.56μm的粒径时含量占比最多,曲线分布范围最窄,更集中在粗粒端,曲线窄而尖,峰值更高且陡峭,变化幅度大,代表的是较强的冬季风所搬运的近源沉积物以及冬季短时间尘暴所带来的物质;通过粒级-标准偏差分析,细粒组分的标准偏差峰值,是受西风带影响的高空气流远距离搬运而形成的,粗粒组分的标准偏差峰值,是在冬季风的推动下作短距离的悬移搬运,也可能是在冬季短时间尘暴所进行短距离跃移的颗粒。 根据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可将临汾盆地气候变化分为5个阶段:MIS6晚期气候相对寒冷干燥,MIS5阶段气候整体温暖湿润,MIS4阶段气候较为寒冷且干燥,MIS3阶段气温相对温暖,MIS2早期,气候相较于MIS3阶段开始变冷;临汾盆地黄土粒度端元组分、磁化率与典型黄土剖面对比发现在相同时间内中部沉积厚度大于东部地区,黄土沉积厚度大于古土壤;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临汾盆地与深海氧同位素一致,说明临汾盆地气候演化受全球冰量控制,但在每个阶段的内部波动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