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带植被作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岸带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草本植物作为河岸带植被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更加敏感等特点,成为河岸带植被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选取了白洋淀4条典型入淀河流(孝义河、瀑河、府河和白沟引河)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系统调查了入淀河流河岸带草本植物种类,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R)等方法分析了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探讨了4条入淀河流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径流小区法与天然降雨相结合,对典型河岸地带府河下游河岸带进行了11种植被配置水土保持效益的实验,以期提出适用于该流域生态修复的最佳植被配置模式。研究结果显示: (1)白洋淀4条入淀河流河岸带共调查了草本植物27科66属83种,植物组成多为杂草或伴人植物,主要有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和藜科(Chenopodiaceae)等,河岸带植被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 (2)孝义河、白沟引河和府河的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Patrick丰富度指数(R)和植被盖度表现相对较好,而瀑河最差,植被盖度最低,物种类型单一,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3)浅层土壤(0~20cm)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研究区草本植物分布的最主要因子之一。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的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酸碱度(pH)、全氮(TN)和全磷(TP)呈负相关关系。 (4)不同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与产流和产沙量呈正相关关系,即雨量越大,产流和产沙量越大,反之,则产流和产沙量越小;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各径流小区累积产流量与累积产沙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早熟禾小区的减流和减沙效益最佳,其次为混草灌小区,麦冬草小区效益最差。 分析认为,白洋淀入淀河流河岸带核心地区(50m)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amp;nbsp;增加土壤湿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适当调整植被组成,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