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

扫码查看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数字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支点的综合实现载体。通过引入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识别、分析、整合和处理,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公共服务需求。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人口不断上升,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标准也也在不断提升,加剧了看医难、上学难、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是治疗“城市病”的良药?是否促进了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在理论方面,本文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正由“碎片化”向“体系化”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应用、平台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数据的共享率,需求驱动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完善双向互通机制,以更少的成本向社会提供丰富、精准的公共服务,使得公共服务更有效率。数字赋能促进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的融合,完善多级主体数据的治理功能,为业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简化办事环节和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在实证分析上,本文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切点,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服务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城市财政分权度三个方面考察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公共服务效率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在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更明显;相比于中小城市,在大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在财政分权度高的城市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数据赋能对公共服务效率产生促进作用。 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内搭建公共服务相关的配套设施,构建智慧城市参与新基建的产业创新生态。其次,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大数据引入管理,要进一步优化智慧政务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最后,智慧城市建设需坚持本地化,打造独特的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同时也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架构标准,实现城市协同治理和动态管理。

吕晓帆

展开 >

智慧城市建设 公共服务效率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PSM-DID模型

硕士

西方经济学

陈晓玲

2022

西南财经大学

中文

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