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早期切开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毒蛇咬伤火毒证患者肢体肿胀临床研究

早期切开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毒蛇咬伤火毒证患者肢体肿胀临床研究

扫码查看
目的 通过观察早期切开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毒蛇咬伤火毒证患者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组胺水平的影响,发挥中医外治法的特色,为毒蛇咬伤后肢体肿胀的治疗积累经验。 方法 1.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毒蛇咬伤火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的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血清组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3.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本课题共完成病例研究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肢体肿胀程度、疼痛程度、组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如下: 1.肢体肿胀程度: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肢体肿胀仍继续加重,而后逐渐降低,两组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两组于治疗后第3天、第7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肢体肿胀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2.疼痛程度: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肢体疼痛程度均随着治疗时间逐渐降低,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第3天、第7天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疼痛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3.血清组胺水平: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血清组胺水平继续升高,而后逐渐下降,两组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血清组胺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于治疗后第3天、第7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血清组胺水平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继续升高,而后逐渐下降,两组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于治疗后第3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治疗后第7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 结论 运用早期切开联合拔罐疗法能有效改善毒蛇咬伤火毒证患者的肿胀疼痛及炎症因子水平,疗效明确。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具有方便廉价易操作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翁楠

展开 >

拔罐疗法 毒蛇咬伤 火毒证 肢体肿胀 临床疗效

硕士

中医外科学

施婉玲

2022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文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