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双语情绪感知影响社会顺应的认知神经机制

双语情绪感知影响社会顺应的认知神经机制

扫码查看
社会评价经常发生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中。在此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的是语言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双语研究表明,一些心理效应伴随着不同的语言,这在母语和外语的对比中尤为明显。同时,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EASI)强调情绪表达和体验在社会互动和决策中的作用,因此,探究不同语言的情绪感知对社会互动和个体决策的影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验1与实验2通过随机点运动任务创设不同的难度水平,在被试做出判断后呈现汉语或英语的情绪词,通过“初始判断—同伴反馈—再次判断”的实验流程,探讨不同语言的情绪性评价对个体顺应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积极反馈与消极反馈对个体顺应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2)母语消极反馈比外语消极反馈更容易诱使个体改变之前的判断,表现出顺应行为;(3)个体的顺应行为受到任务难度的调节。 实验3探究不同语言的社会评价影响顺应行为的神经机制。以往研究通过计算机反馈呈现单个情绪词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语言的社会效用。为了揭示这种真实互动情境下接收不同语言的神经机制,实验3创建了社会互动情境,并基于任务表现呈现更富有针对性的评价语句。结果发现,面对更真实的互动情境,被试收到不同语言消极评价时的顺应行为出现了与实验1和2相反的模式。行为结果表明,英语消极评价使被试更容易接受同伴的建议;fMRI结果显示,被试在收到汉语消极评价时左侧杏仁核的活动更强,且左侧杏仁核与参与社会互动的后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负责冲突监控的右侧前扣带回连接增强;在收到外语消极评价时,负责加工语义信息的楔前叶激活更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相较于实验1、2,在实验3中,一方面,面对不断的批评,母语强化了负面情绪体验,可能导致被试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拒绝接受伙伴的建议;另一方面,实验3中非熟练的双语者对外语的加工更多停留在语义层面,因而会把对方的消极评价看作客观的评价,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整个研究表明,语言可能通过影响消极情绪感知作用于顺应行为,这也可能受到决策情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语言情绪唤醒度的影响。

蒋小磊

展开 >

双语情绪感知 社会评价 顺应行为 心理效应

硕士

基础心理学

刘欢欢

2022

辽宁师范大学

中文

B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