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人物形象再现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双城记》张玲、马小弥汉译本为例

文学人物形象再现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双城记》张玲、马小弥汉译本为例

扫码查看
译学界普遍认为,翻译的过程是意义的传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义总是被过滤、打磨或篡改,这同译者的介入不无关系。这便是译者在发挥主体性。巴斯内特将20世纪90年代翻译理论的特点视为“显现”说明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以下两点研究目的,本论文从文学人物形象翻译再现开展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第一,以往研究大多笼统地从词汇、句法以及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有鉴于此,本论文尝试从文学人物形象的翻译再现视角出发研究译者主体性,以期突破前人研究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视角局限。第二,“文化转向”背景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缺乏对译者自身因素的挖掘。因此,本论文尝试扩大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围,即阐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并将对译者的研究纳入翻译研究中。 鉴于以上两点考虑,本论文选取《双城记》张玲、马小弥两个汉译本作为个案,从文学人物形象再现视角开展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其中,研究方法有:数据统计法、描述与解释法以及对比分析法;研究工具有:ABBYYaligner2.0双语对齐软件、AntConc3.4.4单语检索语料软件以及Word文档。 本论文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双城记》两个汉译本中的人物形象翻译再现进行对比分析。本论文尝试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①与原著中的人物形象相比,两个汉译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发生转变?若确实存在转变,那么他们是如何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否存在差异?②译者主体性发挥差异的成因是什么?③译者主体性发挥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研究发现如下:①德发日太太与普若斯小姐的形象在《双城记》两汉译本中确实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些转变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体现,而且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确实存在差异。②这些差异源于文本的客观属性与译者的主观属性。前者是指原文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即词义的多义性与模糊性。后者源于译者自身理解的先在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③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和个人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时代背景、读者期待与他人影响;个人因素包括译者的本能反应、译者对译语文化的态度与译者的英汉语言水平。 本论文通过文学人物形象翻译再现研究译者主体性,为后继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本论文可以为文学翻译批评赏析提供新的评论视角。此外,本论文将对译者的研究纳入译者主体性研究中,深化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内容。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裴智慧

展开 >

文学翻译 翻译技巧 汉英翻译 译者主体性

硕士

翻译学

徐剑

2022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中文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