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赵德喜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证治规律研究

赵德喜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证治规律研究

扫码查看
目的: 本文基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等现代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赵德喜教授门诊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一般信息、四诊信息及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探究赵德喜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证治核心思想。 方法: 纳入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脑病中心赵德喜教授门诊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一般信息和四诊信息。使用SPSS21.0软件对四诊信息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基于Apriori算法,建立数据流对药物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 1.基线资料分析:男性223例,女性225例;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90岁,患病率高的年龄段集中于51-60岁。 2.四诊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症状依次为头晕(48.88%),乏力(39.96%),口干(39.51%),失眠(36.16%)等。 3.四诊信息的系统聚类:筛选71个变量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十二类人群,第一类为阴阳两虚,痰湿内蕴。第二类为痰瘀互结。第三类为气血两虚,血瘀热盛。第四类为阴虚化火。第五类为气机逆乱兼阴虚。第六类为血虚生风。第七类为痰瘀互结,热盛化火。第八类为气郁化火,气血两虚。第九类为气滞血瘀兼血虚。第十类为风邪内动,气虚生湿。第十一类为气郁化火。第十二类为痰热内盛,气虚血瘀。 4.药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高频药物依次为枳实、茯苓、石菖蒲、水蛭、土鳖虫和柴胡等。 5.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类别的统计分析:四气以温、微寒和平等为主;五味以苦、辛和甘等为主;药物类别以活血化瘀药、化痰药和理气药等为主;归经以肺、脾、肝经等为主。 6.两药的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关联度强的核心药对有茯苓—石菖蒲(0.549),水蛭—土鳖虫(0.519)等。三药的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前三位的有姜半夏和黄芩—柴胡(0.510),白芍和黄芩—柴胡(0.510),枳实和黄芩—柴胡(0.510)。四药的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枳实和姜半夏—黄芩—柴胡、白芍和姜半夏—黄芩—柴胡的支持度最高(0.449)。五药的关联规则结果显示以柴胡—黄芩—姜半夏—枳实—白芍、清半夏—竹茹—陈皮—茯苓—枳实主的处方应用较多。 结论: 1.痰、瘀和火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为主要的证候要素。缺血性中风患者以痰、瘀、火、虚、风等参与的复合证型为主,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2.赵德喜教授针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虚实夹杂之证予以攻补兼施,多用温、微寒和平药,重视调理肺脾肝,使得脉道通利,水道通调。尤要注重活血之法,多用水蛭和土鳖虫等药,不仅治疗此次发病的症状,亦要安未受邪之地,以防久病而致复中。 3.赵德喜教授重视少阳阳明合病与痰热内郁之象,少阳阳明合病治以和解少阳、清泻阳明,予柴胡—黄芩—姜半夏—枳实—白芍为主方;痰热内郁之象治以和胃理气化痰,予清半夏—竹茹—陈皮—茯苓—枳实为主方。

石圣予

展开 >

缺血性中风 中医 证候要素 用药规律

硕士

中医内科学

赵德喜

2022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文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