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为小檗科(Berberidaceae)多年生草本,全世界总共约有60余种,间断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欧洲地区与东亚地区。中国是该属重要的地理分布和分化中心,分布的物种数占全属80%以上。同时,淫羊藿属植物也是我国传统中草药,药用价值较高。花部特征在被子植物的分类和系统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花是植物有性繁殖的主要器官,花部特征被认为是对不同传粉媒介的适应,因此,多样性极为丰富且相对稳定。对于植物而言,对花部特征的详细研究具有重要的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但长期以来淫羊藿属植物的属下分类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以采自我国多地并同质园栽培于吉首大学种质资源圃的21种淫羊藿为研究材料,通过观测这些物种的花部特征等性状,对上述特征的分类学意义进行探讨;并于2021年4月至5月在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天平山以天平山淫羊藿和紫距淫羊藿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的传粉观察及对其交配系统的研究,探讨该属植物不同花部特征与传粉者的适应性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对21种同质园栽培的淫羊藿属植物花部形态进行观测发现,其中10个物种属于大花类型(Large-flowered),11个物种属于小花类型(Small-flowered)。淫羊藿属植物的花均为两性花,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花直径5.14-43.46mm,内轮萼片呈花瓣状,颜色丰富。花瓣4,特化成距(无距淫羊藿除外),具有多种颜色。根据内萼片与蜜距的长度比较,可以分为三类:(1)无蜜距型;(2)蜜距比内萼片长;(3)蜜距比内萼片短。 (2)为了探究淫羊藿属植物有性繁殖特征的分类学意义,我们选取了同质园栽培的21种淫羊藿进行分类学研究。21种淫羊藿的平均单花期3.61±0.22d。物种间花部特征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直径、内萼片长、花药长、胚珠数和花粉直径等性状信息负荷量最大,在本属分类中起主要作用。21种淫羊藿根据花部特征分类,在遗传距离为15时可以形成稳定的四个分支:Clade1花较小,花丝伸长明显,可达10mm,花蜜距呈钻状;Clade2花小,花瓣没有特化形成蜜距;Clade3主要特征为花小,花瓣短于内轮萼片,囊状距或兜状距;Clade4主要特征为花较大,花瓣远长于内轮萼片,长距状。 (3)为了探究淫羊藿属植物不同花部特征与传粉者类群及其繁殖成功之间关系,我们选取了自然分布于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平山淫羊藿和紫距淫羊藿进行传粉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淫羊藿的花部特征差异巨大,天平山淫羊藿内萼片白色,花蜜距黄色呈囊状,内萼片显著长于花蜜距,属于小花类群;紫距淫羊藿外萼片和花蜜距淡紫色,花蜜距呈钻状且显著长于内萼片,属于大花类群。天平山淫羊藿和紫距淫羊藿属于同域分布,花期有所重叠,但盛花期峰值错开。天平山淫羊藿和紫距淫羊藿的单花期分别为3.5±0.21d和3.1±0.22d。两种淫羊藿均是雌先熟,花粉活力在花药开裂散粉后逐渐降低。天平山淫羊藿和紫距淫羊藿自交不亲和,杂交亲和,传粉依赖传粉者,天平山淫羊藿自然状态下存在一定程度的传粉限制。天平山淫羊藿的有效传粉者是体型较小的遂蜂;蜜蜂、切叶蜂、食蚜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盗粉行为。紫距淫羊藿传粉效率最高的是体型较大的三条熊蜂。 基于同质园实验下的淫羊藿属植物花部特征具有一定分类学意义,可以为淫羊藿属分类提供一定依据。淫羊藿属植物具有不同花部形态的植物物种反应了对不同的传粉者或者传粉者功能群的选择性适应,不同的花部形态与不同的传粉者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