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世纪中叶起,华裔群体在美国生存奋斗已逾百年,但在美国历史和文学中并未留下深刻痕迹。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借着多次社会运动的东风,华裔文学创作开始吸引美国主流社会的目光,华裔戏剧也终于进入到美国主流剧场。作为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华裔剧作家,赵健秀和林小琴的作品中表现出对华裔群体身份问题的极大关注。 两位剧作家在各自的创作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被白人主流社会蓄意抹煞掩盖的华人在美生存奋斗史进行了钩沉,表达出一致的历史身份认同,使这段历史得以被呈现在戏剧舞台上。在性别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三条路径上,两位剧作家所确认的身份认同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构建与表达这三类身份认同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赵健秀在对白人中心权力话语强加于华裔男性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进行破除之后,确认并构建出超越的男性性别身份认同。紧接着在其建立“亚裔美国感性”的理念下,通过借鉴非裔黑人经验构建起“唐人”这一特殊的独立性社会身份。在文化身份的构建中,他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疏离到回归的嬗变,但实际所确认和构建的文化身份又与中国文化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面对性别偏见时,林小琴首先展示出华裔女性优良的品性及正面形象,将强烈的自我和现代意识赋予华裔女性群体,构建并表达出现代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然后以其开放的眼光来强调自洽性作为社会身份认同构建的前提,通过对华裔移民进行群像塑造,构建出一种包容的自洽性社会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之上,林小琴表达出兼具华人社会文化与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特征,所确认的文化身份认同具有融合性。 他们在作品中对华裔身份认同的探讨,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华裔群体身份认同的确认有着巨大的参照性意义。当代华裔群体站在美国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势必应当将自己的历史认同确认在一个正确的节点,即从过往美国历史的参与者转变到未来美国历史发展的建设者身份上来。而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性别身份等,在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现代社会,如果不以更加开放融合的眼光来进行审视,终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赵健秀和林小琴之所以在华裔身份认同的戏剧图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先驱,原因不仅在于他们使华裔戏剧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并对后来的华裔剧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处在华裔群体身份危机最为深重的年代,在深刻把握到了华裔群体身份危机的本质原因之后,他们通过不同的路径进行身份认同的确认与构建,使得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成为可能,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