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与牲畜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土地资源承载是否存在超载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是解决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选取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格网尺度,依据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评价方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旨在定量评估草畜平衡视角下,不同时间段的锡林郭勒草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及演变趋势,并就实现草原牧区草畜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其评价结果可作为地方政府管理和决策的依据,对于实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牧民致富以及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祖国边疆建设与北方生态屏障保护具有现实意义。结果显示: (1)锡林郭勒东部草甸、典型草原区为低压力、好状态、较好响应、草畜不平衡较高承载力区;中部典型草原区为较高压力、中等状态、高响应、草畜不平衡较高承载力区;中南部浑善达克沙地草原区为较低压力、较差、差状态、一般、差响应、草畜不平衡中等、低承载力区,西部荒漠草原区为较高压力、较差状态、差响应、草畜不平衡中等、低承载力区。 (2)2000-2015年,低压力区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2010年之后有所降低,高压力区面积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差状态区面积减少明显,较好状态区面积增加;好响应区和差响应区面积均有所增加。由于压力、状态、响应在不同地区的差异,锡林郭勒草原土地资源大部分地区承载力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存在局部地区承载力水平恶化的趋势。 (3)锡林郭勒草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的高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影响锡林郭勒草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自然驱动因素是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人文驱动因素是放牧强度、城镇化率、围封禁牧面积、退耕还林面积、打贮草总量、牧区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