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在保护物种多样性、资源的利用、涵养水源、控制土壤侵蚀、蓄洪防旱、补充地下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锡林郭勒盟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做好锡林郭勒盟湿地的演变研究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甚至蒙古高原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解译得到五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矩阵、重心迁移等方法对研究区1980-2015年湿地近35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讨论,得到以下结论: (1)沼泽湿地在2010年前有减少趋势,2010年后面积有所增加,湖泊湿地在2000-2010年间面积减少严重,其余三个时期面积都呈上升状态,并在2000年湖泊湿地面积达到最大。2000年以后河流湿地大量流失,滩地面积略有减少,水库面积略有增加。 (2)近35年来湿地转换关系主要表现为湿地流向非湿地,占到了湿地流失面积比例的88.07%。湿地在2010年前流失比较严重,2010-2015年流失面积下降明显。各类湿地主要流失方向为湖泊流向未利用土地、草地、沼泽;沼泽流向草地、未利用土地、湖泊;河流流向沼泽、草地、未利用土地;滩地流向草地、未利用土地、湖泊。 (3)在空间分布上,湿地重心自西向东为“滩地→湖泊→水库→沼泽”。35年来,滩地重心转移方向为东南、东南、西北;湖泊重心转移方向为东北、东北、西南、东北;沼泽重心转移方向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南;水库重心转移方向为东北、西北、东北。 (4)锡林郭勒盟湿地总体来看面积在减少,趋于破碎。但是湿地的景观格局指数与斑块形状指数分别下降了2.286、3.6742,表明湿地在景观水平以及斑块水平形状变得规则、简单化。湿地多样性增加,优势景观主导地位降低。 (5)从湿地类型来看,沼泽与湖泊为锡林郭勒盟湿地的主要类型。沼泽为研究区优势景观,面积最大;湖泊分布广泛,破碎程度最高。沼泽形状最不规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滩地、水库、河流景观指数浮动较小,情况比较稳定。 (6)湿地演变是由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温升高蒸发量上升导致湿地面积减少,降水增多使湿地水源得到补充,面积增大。人口、耕地、牲畜的增长会使得湿地景观结构破碎化,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湿地退化。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不仅污染湿地环境,同样也使得湿地遭受破环开始退化。政策对湿地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水库的修建会使河流断流、湖泊消失,而政策法规的制定会约束人们的行为,对湿地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