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炎是危害奶业发展的最主要疾病,会使产奶量下降,乳品质降低。近年来,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逐渐升高,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养牛业发展。在黑龙江省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选择外观健康处于泌乳期的牛只进行试验。在2021年4月~2021年10月,将收集到的DHI数据用于调查该牛场不同月份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关系,对牧场存栏的659头泌乳牛进行监测,调查胎次、日产奶量及泌乳天数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关系。因为DHI检测的为牛只发病率,利用CMT法检测方法,从而比较不同乳区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情况;对CMT检测呈阳性的乳区88份奶样通过16联Q-PCR的方法进行病原菌检测,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感染情况。 结果表明:8月份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最高,5月份发病率最低,差异极显著(P<0.01);胎次和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1胎次发病率最低(4.20%),5胎次及以上发病率最高(21.43%),各胎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日产奶量小于15kg时,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最高(25.93%),日产奶量30~45k时发病率最低(6.03%),差异极显著(P<0.01);当泌乳天数在101~200天时发病率最低(6.21%),100天以内发病率最高(12.30%),差异不显著(P>0.05);CMT法检测,后侧乳区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侧乳区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而左右乳区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 CMT检测奶牛乳区呈阳性的88份乳样中病原菌的检出率为78.41%,其中混合病原菌的感染(39.77%)略多与单一病原菌的感染(38.64%),同时,检测出引起体细胞数升高的病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0%)、酵母菌(50%)、大肠杆菌(21.59%)、乳房链球菌(10.23%)、克雷伯氏菌(2.35%)和化脓隐秘杆菌(2.35%),均为环境型病原菌。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出现率60.23%。 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与月份、胎次、日产奶量、泌乳天数、乳区存在密切联系。该牛场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主要为环境型病原菌。该牛场的挤奶操作流程较为规范,但饲养管理水平仍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