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电针对昼夜节律紊乱C57BL/6J小鼠肝脏Clock、Bmal1表达的研究
电针对昼夜节律紊乱C57BL/6J小鼠肝脏Clock、Bmal1表达的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目的:探究电针干预对昼夜节律紊乱C57BL/6J小鼠昼夜节律影响,以肝作为主要研究组织,观察Clock与Bmal1的mRNA及蛋白表达,揭示针刺肝俞对昼夜节律紊乱C57BL/6J小鼠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视频记录的方法对实验动物自发活动及站立进行监测和记录。共C57BL/6J小鼠72只,将72只小鼠随机分成四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肝俞组、针刺非经非穴组,每组18只。按照光照同步驯化(Light:08:00-20:00Dark:20:00-08:00)7天,驯化结束后,采取光暗交替L∶D=2∶2造模5天,之后恢复自然光照L∶D=12∶12。造模成功后,在每天15:00开始针刺,连续5天,针刺10小时候后开始取材(即第二天02:00),每4小时在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肝脏。针刺组频率2/15Hz,电流0.2mA,4-20HZ,每次15分钟,每天电针1次,连续电针5天;造模组不针刺,只捆绑;针刺非经非穴组,捆绑加针刺非经非穴。采用PCR法检测各组动物肝脏内的Clock和Bmal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用R软件通过余弦定理证明各组基因的节律性,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内的Clock和Bmal1的蛋白表达量。 结果:针刺肝俞组Clock与Bmal1的mRNA表达恢复节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lock与Bmal1的mRNA表达无节律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肝俞组与模型组比较站立次数明显减少,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WesternBlot蛋白检测发现,针刺肝俞组肝脏内Clock、Bmal1的蛋白相对表达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结论: 1针刺肝俞后恢复了昼夜节律紊乱C57BL/6J小鼠肝脏内Clock、Bmal1的节律性,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Clock、Bmal1未恢复节律性,说明针刺肝俞可以恢复时钟基因Clock、Bmal1昼夜节律性。 2WesternBlot蛋白检测,针刺肝俞后,肝脏内Clock、Bmal1的蛋白相对表达含量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降低,针刺后可以降低Clock、Bmal1蛋白表达量,蛋白表达降低可能是改变小鼠节律的因素。 3针刺肝俞后,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的自发站立次数与空白组接近一致,小鼠的活动次数与站立次数下降,说明电针可以改变昼夜节律紊乱小鼠活动度和站立次数升上的趋。 4针刺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肝脏内生物种基因Clock、Bmal1的下调作用可能是针刺发挥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王畅
展开 >
关键词:
昼夜节律紊乱
电针干预
Clock
Bmal1
动物实验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针灸推拿学
导师:
樊旭
学位年度:
2018
学位授予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