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柚作为江西省地方特色柚类品种具有优良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潜力,但生产中现存在品种结构单一、优新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滞后、部分性状稳定性差以及个体差异明显等诸多限制因素。本研究通过田间观察于上饶市广丰区沁园山庄标准化建园马家柚产区发现一株果肉色泽较园内同一无性系主栽品系明显偏红的马家柚优系单株为材料,利用HPLC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对常规品质、糖酸和类胡萝卜素等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以评价该优系品质优劣与推广潜力。同时鉴定优系与园区同一无性系主栽马家柚间的遗传差异,为鉴定利用自然变异材料,丰富马家柚品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与种质材料。还包括通过低洼平地覆盖反光膜与异花授粉处理探究提升果实品质的配套栽培措施,为马家柚高品质稳定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基础,促进马家柚产业的提质增效,从而使马家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具体结果如下: 1.优系品质综合评价与遗传鉴定 (1)优系(YX)较目前主栽马家柚品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红肉色泽的进一步加深,优系果肉色泽H值为0.685,介于红色(0.523)和橙红(0.785)之间,色泽描述为橙红偏红。测定YX果肉中番茄红素含量高达290.34μg/g,极显著高于对照主栽马家柚(MJY-1、MJY-2、MJY-3)。同时番茄红素代谢下游的β-胡萝卜素在YX果肉中含量低于对照组。果实常规品质方面,YX果皮厚度为25.85mm,普遍低于园区主栽品系。YX可溶性糖及有机酸各组分含量较对照组间则无显著差异。 (2)通过12对SSR引物分别对YX和同一园区内的相同无性系主栽马家柚(MJY-1~MJY-6)共7组样本进行扩增后的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7组样本共扩增出54条带,多态性条带为46条,多态性比率为85.1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等位基因4.5个,多态性条带3.8条。其中TAA1、CMS7和CMS24共3对引物可有效鉴定优系与主栽品系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初步推测该优系来源于嫁接时的变异接穗经无性繁殖后所形成的株变。 2.覆反光膜与异花授粉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对低洼平地种植的马家柚成年结果树于当年转色期(150DAF)进行第一次覆盖反光膜处理(F1),随后每间隔15天选取树势一致的不同株马家柚成年结果树再次覆膜(后续两次处理简称为F2、F3),对照组为同一环境下、无任何处理的马家柚(CK),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于马家柚最佳鲜食采收期(195DAF)统一进行采收。试验结果表明F1、F2、F3较CK相比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果皮厚度并提高了出汁率,其中以F2结果最为显著。内在品质方面,F1、F2、F3均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固酸比与维生素C(Vc)含量,提升效果与覆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覆膜处理果肉中可滴定酸(TA)含量与覆膜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2)覆反光膜处理对果实中果糖与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果实蔗糖含量变化上。F3较CK显著提高了果肉中蔗糖含量,对果实可溶性总糖提升效果最佳。覆膜处理后果实有机酸含量则随覆膜持续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其中F1有机酸含量平均值为3.84mg/g,较CK降幅达15.6%。苦味物质方面,F1、F2、F3对柚皮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F1、F2均显著降低了果肉中柠檬苦素含量,F3则显著增加了果肉中柠檬苦素含量。测定胁迫响应激素—脱落酸(ABA)时发现,随着覆膜持续时间的延长果肉中ABA含量不断上升。 (3)以两个本地土柚花粉T1、T2为父本,马家柚为母本进行杂交授粉结果如下,与自然授粉(CK)果实相比,T1、T2在单果重上分别增加了47.6%和35.2%;可食率则分别提高了19.5%和23.9%;T1、T2显著降低了果皮厚度,降低幅度达16.6%和27.0%。但异花授粉处理降低了果实出汁率并使无籽果实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种籽。内在品质上,异花授粉处理对果实TSS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有效降低了果实TA含量,进而显著提升了固酸比与Vc含量。 (4)T1、T2对马家柚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一定的提升,其中以T2对可溶性糖各组分以及总糖含量的提升最为显著。T1、T2在有机酸含量上较CK则无明显变化。异花授粉处理能显著降低果肉中柚皮苷含量,T1、T2柚皮苷含量与CK相比分别降低了32.9%和32.5%。但T2较CK极显著增加了果肉中柠檬苦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