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归因研究——以S市D中学为例

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归因研究——以S市D中学为例

扫码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注重互动过程即注重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在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则明确强调教师应通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并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应用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也说明了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教学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课堂仍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导致互动形式化。本研究则以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结合的方式,针对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影响师生互动的归因研究。 本研究以互动仪式链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互动假说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语料分析法,主要解决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如何?其中包括初中英语课堂师生各年级、整体的互动现状如何以及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哪些问题;第二,影响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包括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分别有哪些。因此,以S市D中学初中英语课堂为例,抽取七、八、九每个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为调查样本。首先,基于初中三个年级6个班的课堂实录数据,其次,使用iFIAS互动分析系统和师生课堂行为观察量表从语言互动和非语言互动两方面分析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再次,利用师生互动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探究影响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 研究发现,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整体现状较好,但各年级间的师生互动有所差异。首先,在语言互动层面,教师与学生的言语均衡,上课效果较好,教师整体风格虽注重积极强化,但均倾向于直接控制,因此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仍存在隔阂,师生互动氛围欠佳。而随着年级的升高,鼓励表扬、提问开放型问题、主动应答随年级升高而递增,而提问封闭型问题、批评或维护教师权威、无助于教学的混乱则随年级的升高而递减,教师控制倾向则从直接控制逐渐倾向于间接控制,教师影响从消极影响逐渐转变为积极影响。其次,在非语言互动层面,教师正向非语言行为较高于负向非语言行为,教师互动情感态度良好,师生关注点一致。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正向非语言行为也逐渐升高,而负向非语言行为则逐渐下降;年级越高,师生互动氛围越融洽,师生间的情感隔阂越少。根据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师角色仍为控制型,忽视学生主体性;片面强调互动形式;忽视课堂问题,难以灵活采取解决措施;在师生非语言互动行为方面,教师负向非语言行为较高,师生互动亲密性低;学生消极非语言行为较多,课堂互动主动性不够。 本研究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归因如下:第一,教师因素。在教师认知方面,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与其课堂真实实践效果存在差异,教师难以发现互动问题,从而导致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偏离教师预期。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的职业理想影响师生互动的频次及效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着课堂互动的深度,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影响着课堂互动的调节。在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方面,当正向非语言行为显著高于负向非语言行为时,课堂师生互动效果较好。第二,学生因素。在学生认知方面,对于合作型高且对抗型低的教师,学生对其的亲密度更高。学生对于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比较重视,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即同伴压力影响着后续的课堂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则对后续的师生互动情感氛围及互动流畅性有着较大的影响。 总体来看,由于课堂师生互动主要由教师主导,当教师及时调整互动存在的问题时,学生也会配合教师的引导,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因此最后从教师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和启示,包括课后积极反思以缩小认知与实践差距、提高教师素质并增强教学能力、以及减少负向非语言行为以促进情感互动,以期能够帮助提高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

杨雨婷

展开 >

初中英语 师生互动 教学策略

硕士

教育

杨艳艳、魏新玫

2022

石河子大学

中文

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