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制度自2003年在我国开始试点,截止到今已经开展近二十年。2019年通过的《社区矫正法》实现了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法治化转型,在中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我国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居高不下,在社区矫正实践中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解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问题不仅关系到社区矫正对象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着家庭结构的稳定、社区居民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减少或尽量避免其重新犯罪,不仅仅是社区矫正的立法目的,也是相关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群众的客观需求。 论文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基础理论入手,从犯罪学、社会学以及刑罚依据层面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清晰界定,进而结合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分析,梳理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现状剖析其在立法、执法、监督保障、社区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四个方面针对性提出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建议:一是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基础,扩大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二是借鉴国外的人格调查制度以制定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评估体系,并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机构、加强矫正队伍建设以及制定针对性矫正措施,探索出更加适合未成年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执法体系;三是建议发挥检察机关的监督作用,引入国外前科消灭制度保障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权益,政府健全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四是加强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服务体系中的参与,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参与程度并优化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服务治理。 论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知,掌握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运行现状及其内部机理,从而更好地保证社区矫正实效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