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现当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有着不可或缺的奠基意义。自鲁迅小说首次出版以来,针对其的翻译活动从未中断,可见鲁迅小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外译的热点之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译介传播间接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鲁迅小说以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启蒙为特点,塑造了诸多具国民性和民族性特点于一身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效果无疑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因此,研究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鲁迅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形象为例,借助语料库工具总结“狂人”形象在蓝诗玲译本、莱尔译本和杨氏夫妇译本中的再现特点,并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理论指导,对不同译本中“狂人”形象的差异做出归因分析。 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是描写性翻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翻译规范制约着翻译活动,他将翻译规范细分为三类:操作规范,预备规范和初始规范,翻译现象的产生原因可通过这三类规范进行定性解释。同时,在描写性翻译研究中,语料库工具常用于对翻译现象的定量描写。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和语料库工具相结合,可以总结出“狂人”形象在不同译本中的再现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本研究发现,在“狂人”形象的再现方面,蓝诗玲译本再现了一个较低饱满度的“狂人”形象,具体表现为“狂人”欠缺情感表达和心理活动,是一个理性、冷静、富有逻辑的指导者;莱尔译本再现了一个较高饱满度的“狂人”形象,具体表现为“狂人”有更多更明显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活动,是一个感性、有耐心、生动、真诚的劝导者;杨氏夫妇译本再现了一个中等饱满度的“狂人”形象,具体表现为“狂人”没有突出特点,各方面较为均衡,是一个平庸、扁平化、客观的观察者。 “狂人”形象在三个译本中的不同再现特点可用翻译规范理论来解释。操作规范上,蓝诗玲的译文文本容量最低,她倾向于使用“删减”的翻译方法;莱尔的译文文本容量最高,他倾向于使用“增添”的翻译方法;杨氏夫妇的译文文本容量保持在中等水平,他们倾向于使用忠实与原文的形式、语义对等的翻译方法。预备规范上,蓝诗玲的文本选择受到个人翻译偏好和出版社新制度的共同影响;莱尔的文本选择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较高,莱尔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对鲁迅小说文学性的欣赏决定了他对《狂人日记》的翻译;杨氏夫妇的文本选择完全受到国家外宣机构的影响。初始规范上,蓝诗玲选择了“可接受性”翻译;莱尔选择了“强充分性”翻译;杨氏夫妇选择了“充分性”翻译。综合三位译者遵守的翻译规范,可以解释“狂人”形象在不同译本中呈现出不同再现特点这一翻译现象。 本文从翻译的角度探究了同一人物形象在三个译本中不同的再现特点,创造性地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解释译本中的人物形象再现特点差异,对今后的文学翻译研究,特别是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