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南岛贝克喜盐草的空间分布特性及保护价值研究

海南岛贝克喜盐草的空间分布特性及保护价值研究

扫码查看
本文以海草易危种—贝克喜盐草(Halophilabeccarii)为研究对象,首次报道海南岛港湾及潟湖中贝克喜盐草系统分布现状,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浅析导致其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开展贝克喜盐草海草床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探讨贝克喜盐草海草床的结构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开展以贝克喜盐草海草床作为底栖生物食源及栖息地的价值与贡献研究,以表征海草床内主要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种群间的营养关系,进一步探究贝克喜盐草在食物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保护价值。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草易危种贝克喜盐草的保护及海南潟湖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显示: (1)海南岛的贝克喜盐草主要分布于西北及东南部的潟湖沿岸,分布总面积约2098.1hm2。其中万宁小海约958hm2,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贝克喜盐草分布区。其次,儋州新英湾贝克喜盐草分布面积约489hm2,澄迈花场湾为220hm2,海口东寨港为188hm2,临高新盈港为95hm2,万宁老爷海为66.8hm2,临高红牌港为36.3hm2,马袅港为23hm2,黄龙港为22hm2。海南岛贝克喜盐草盖度范围为7.08%~56.33%,茎枝密度为487.47ind./m2~20167.1ind./m2,生物量为1.57g/m2~112.94g/m2。 (2)结合实地勘察、因子分析及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发现贝克喜盐草仅分布于潟湖沿岸,优选淤泥、含黏土质的粉砂或含淤泥的细砂质红树林滩涂或盐淡水沼泽生境,受生境类型(底质类型及沿岸生态系统)、潮汐作用、水深、水体和沉积物中Cu、Pb、Cr、Zn等重金属含量以及近岸人类活动影响,其中海草盖度与水深及重金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即在水浅、风浪较小、水动力条件稳定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环境下更适宜贝克喜盐草的生长。 (3)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分布情况与贝克喜盐草海草的面积及密集程度密切相关。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贝克喜盐草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生物量及栖息密度与海草床生物学参数呈显著正相关,且随着贝克喜盐草株高、盖度、茎枝密度及生物量的增加,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逐渐上升。这表明,贝克喜盐草植被覆盖的海域可支持更多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以及更高的群落多样性。此外,海洋环境中Pb、Zn及Cr等重金属含量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大。 (4)采用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花场湾贝克喜盐草海草床内及附近海域中8个消费者营养类群(50种海洋生物)的碳源和营养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花场湾的有机碳源主要贝克喜盐草、大型藻类、海草表面附生生物(EPI)、POM、SOM及红树植物为主,其δ13C值从-12.6‰~-29.73‰,不同有机碳的δ13C差异显著(Plt;0.001)。消费者的δ13C值分别在-22.99±1.15‰~-14.26±0.98‰之间,营养级范围为1.56~4.17,总体上看花场湾消费者的食源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食物链长度较长。MixSIAR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贝克喜盐草对大型底栖动物及游泳动物的碳源贡献为7.0%~53.3%,对鱼类的碳源贡献达33%以上,表明贝克喜盐草是花场湾食物网的关键碳源;但是受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大型海藻对花场湾消费者的另一关键碳源。

耿晓晓

展开 >

海南岛 贝克喜盐草 大型底栖动物 空间分布 保护价值

硕士

资源与环境

陈石泉、郑新庆

2023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中文

Q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