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驱动下世界自然遗产地民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及影响效应研究——以九寨沟为例

旅游驱动下世界自然遗产地民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及影响效应研究——以九寨沟为例

扫码查看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优美的民族地区,自然与文化的兼容并蓄使得这些自然景观在独特民族文化风情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绝妙。从遗产地民族村寨发展的特点来看,自然遗产地中的村寨文化景观大多佐证了该区域人类早期活动的轨迹,记录了独特自然环境下区域文明的变迁互动,是人类遗产资源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综合体。从当前九寨沟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来看,文化景观资源是人类活动在特定自然环境中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长期对自然遗产的关注,沟内一些极其宝贵的文化景观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民族村寨内的文化资源甚至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不断消失的危险,因此对自然遗产地文化景观资源的挖掘、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以上认知,本研究旨在以“文化景观”为视角切入旅游驱动下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部民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及驱动研究,以揭示当前九寨沟自然遗产地民族村寨景观资源所面临的影响与发展路径,本文将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九寨沟民族村寨内的文化景观资源的形成、发展及演化趋势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在明确九个寨子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同舞台化变迁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方式,从宏观到微观进一步对舞台化不同阶段村寨文化景观的载体进行分析。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在理论建构、基础研究以及实践案例研究的三大部分针对性的提出了“理论框架”、“变迁特征与演化规律”、“变迁机制”、“发展策略”,并最终形成了全文研究的核心。 从研究区域来看,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为案例地,以舞台化真实性理论为核心指导,聚焦旅游驱动下景区内村寨的物质类与非物质类文化景观的变迁。基于对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扎如寨、黑角寨、盘亚寨、尖盘寨、郭都寨、亚纳寨九个寨子进行的多次实地田野调查,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档案的分析,研究九寨沟景区内村寨文化景观的起源、构成、发展,从而揭示遗产旅游开发影响下的舞台化变迁过程、影响及空间差异。研究认为,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九寨沟景区内村寨文化景观的变迁实际上是地域文化在与外界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适应与演替”。特别是伴随1992年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后,遗产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加速了九寨沟内民族村寨文化景观的演化。总体来看,这种文化景观的变迁是人与自然协同并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民族村寨适应生存环境而产生的新的生产方式与外部交往方式的演化,也有因追求旅游经济收益内在需求及受到客源地文化影响产生主客互动导致的民族文化景观涵化、同化甚至异化,而这些演变结果也正反映了民族文化景观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进化。 从研究具体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节“绪论”部分引出了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研究进展与述评”是对世界遗产、自然遗产地旅游及其影响、文化景观变迁等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第三章“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社区文化景观变迁分析的理论建构”为全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章节,该章节综合多理论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九寨沟村寨文化景观体系结构与现状特征”是对案例地文化景观形成基础、构成要素及九个村寨现状舞台化演化阶段的确定,该章节为第五、六章中的村寨文化景观载体变迁分析提供依据和相关对比参照;而第五、六章“旅游驱动下九寨沟村寨文化景观的舞台化变迁分析及驱动机制探索”则是基于三、四章节理论框架指导下的实践分析;最后,基于自然遗产地民族村寨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在第七章节中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村寨协同发展的策略,该发展思路是全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综合应用。 纵观全文研究,本文借助舞台化真实理论构建出旅游驱动下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变迁分析框架,并从宏观到微观的层面归纳出了村寨文化景观的三大载体即“聚落景观格局—整体建筑形式—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特征”,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自然遗产旅游地民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这一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研究首先借助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实地参与观察法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九寨沟物质类与非物质类文化景观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梳理,而基于田野调查中对九个村寨现状变迁特征的分析,研究明确了九个村寨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九个寨子所处的不同舞台化阶段,即树正寨、则查洼寨处于舞台化的前台,荷叶寨、扎如寨处于舞台化的帷幕,郭都、黑角、亚纳、盘亚、尖盘寨则处于舞台化的后台;由于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自然遗产地九个民族村寨文化景观的变迁,因此研究又进一步对九个处于舞台不同化阶段村寨文化景观的三大载体即聚落格局、整体建筑形式、人类活动形式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在对九个村寨聚落景观格局分析的过程中研究综合利用了GIS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九个寨子不同时段遥感影像景观格局指数和土地转移矩阵的统计分析,清晰的呈现出了九个寨子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变迁特征与演化趋势,进一步验证了前期田野调查对九个寨子舞台化阶段划分的合理性。同时,整体建筑形式与人类活动形式的分析,从微观层面对文化景观核心载体的变迁分析形成了良好的补充,揭示了旅游开发对村寨文化景观的全面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旅游发展背景下九寨沟村寨文化景观变迁的“舞台化”影响效应,研究以村寨的舞台化演化特征为问题导向,借助半结构访谈探索出了民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中的六种驱动力(旅游市场力、环境灾害力、宗教文化力、政府干预力、脱贫创收力、教育科技力),综合第五章中对村寨文化景观载体的具体分析,总结出了九寨沟民族村寨聚落景观格局的“集聚化”、整体建筑形式的“分异化”、人类活动形式的“商业化”的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处于舞台化“前台—帷幕—后台”空间中村寨文化景观景观变迁的不同动力机制,丰富了自然遗产地民族村寨文化景观研究的层次,从整体变迁驱动机制的结果来看,前台村寨的变迁主要是由旅游市场的主导推动,帷幕村寨主要受区域资源的限定约束,而后台村寨除了区位因素外更多的是受宗教文化的渗透影响;最后,根据处于舞台化不同阶段民族村寨文化景观载体演变趋势与九寨沟村寨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路径策略,其中前台村寨应在旅游有序开发的基础上,加强与帷幕、后台村寨之间的联系实现文化资源互补;而扎如寨与荷叶寨则以苯教文化为根本,实现景观的适度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后台村寨作则以传统文化景观基因的延续为根本,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活化。这些不同的发展策略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了保护方法,为自然遗产地民族村寨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现实指导。

高春留

展开 >

旅游业 自然遗产地 民族村寨 文化景观 资源开发

博士

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程励

2021

四川大学

中文

F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