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

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

扫码查看
自我客体化是指在长期被他人当作物体对待下,女性内化了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待身体自我,表现出习惯性的、持久的身体监视。自我客体化被认为是抑郁一个风险因素。本文通过三个研究,探讨了特质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以及自我客体化对女性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的影响,进一步从注意偏向的角度考察了特质自我客体化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以及自我同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研究 1使用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身体监控分量表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对 746 名大学生(58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五个月后对其中 413名大学生(320女性)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当前大学生特质自我客体化处于中等水平;女大学生特质自我客体化水平显著高于男性,成长在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的特质自我客体化水平显著高于农村成长的大学生;(2)半数以上大学生可能/肯定存在抑郁症状;(3)特质自我客体化水平能够正向预测女大学生未来的抑郁症状水平,但在男性群体中不显著。 研究 2 以女大学生为被试,探讨高/低特质自我客体化水平的女性在人际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上的差异。研究2共招募92名女大学生,依次完成TS任务和以情绪面孔为材料的空间线索任务。结果显示:(1)相比低特质自我客体化,高特质自我客体化的女性存在更高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这种注意偏向表现为注意解除困难;(2)高/低特质自我客体化的女性在解释偏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研究2的基础上,研究3进一步从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角度,探讨了女大学生特质自我客体化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以及自我同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显著中介了特质自我客体化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特质自我客体化经过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对抑郁症状影响的中介路径后半段受到自我同情的调节。 结论:(1)在大学生群体中,女性的特质自我客体化水平普遍高于男性;且特质自我客体化能正向预测女性未来的抑郁症状水平;(2)相比低特质自我客体化,高特质自我客体化的女大学生存在更强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这种注意偏向表现为注意解除困难;(3)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在特质自我客体化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即特质自我客体化可以通过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影响女性的抑郁症状水平;这一中介作用受到个体自我同情水平的调节,即相比低自我同情,高自我同情的女性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对其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被削弱。

邹静欣

展开 >

女大学生 自我客体化 抑郁症状 注意偏向 解释偏向 自我同情

硕士

应用心理

曾红

2023

广州大学

中文

B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