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应对高温问题的广州高密度城市街区降温设计方法研究
应对高温问题的广州高密度城市街区降温设计方法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由于全球气候极端变化,高温热浪天气呈现出更频繁、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的特征。在国内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高密度城市高温状况加剧,高温致死率、致病率逐年增加,城市居民健康受到外部环境的高温带来的严重危害。基于城市气候学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其中对城市不同空间尺度的高温环境研究正逐步推进。街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其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与空间使用具有较大的影响。人群活动的变化是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一个关键指标。在高密度城市街区中,人们的活动受到街区形态和高温强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分析“城市形态-局地高温-人群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评估高密度街区高温风险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高密度街区降温设计方法。 本文基于局地气候分区框架,通过多源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局地气候分区标准对广州城市建设形态与土地覆盖特征进行分类,筛选出局地气候分区框架下的广州主要LCZ类型的城市街区。选取广州中层高密度类型城市街区作为此次的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街景图像与实地调查方法,量化分析高密度街区形态特征与空间类型。 研究以广州越秀区的中层高密度街区为例,提出应对高温问题的城市街区降温设计方法。首先,利用人行移动测量的方法对文德路街区高温状况进行实测:采集街区7:00-9:00、13:00-15:00和18:00-20:00时间段内的空气温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修正至8:00、14:00以及19:00。采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掩膜提取以及分区统计工具对实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得到移动测量路线与案例街区高温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热点分析工具与空间自相关工具分析高温空间的集聚程度,将案例区域的高温空间分类为宅旁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与沿江空间,探讨高温空间形态对高温强度的影响。 其次,采用人群活动观测与问卷调查方法对街区高温风险进行评估:结合行为注记观察、访谈记录等方法,对高温空间中的主导人群类型与人群活动模式进行观测,记录文德路街区主导人群活动时空动态变化。基于案例区域的高温空间类型,筛选出高温状况下的主导人群典型活动场景。结合问卷的形式对高温活动场景中活动人群进行热感受评价调查,分析人群属性与空间类型的主观感受差异性以及气候因素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关系。评估活动场景高温风险状况,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分析高温风险产生的原因。 最后,基于对案例街区高温状况实测与高温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中层高密度街区高温活动场景降温设计目标与总体策略。对宅旁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以及沿江空间进行降温潜力挖掘,从景观绿化、材质铺装、遮阳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降温设计方法,为岭南高密度城市应对高温问题,构建健康街区提供参考。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方灿
展开 >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街区
降温设计
形态特征
空间类型
高温环境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导师:
郑颖生
学位年度:
2023
学位授予单位:
广州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