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稀有野生动植物的蕴育场、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土安全要地。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系统敏感且脆弱。近年来随着气候快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扩张及强度增大,导致生态系统难以抵抗外界压力,自我修复能力急剧下降。多种生态问题日益增多,青藏高原长期承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的巨大压力。因此,探索青藏高原生态质量评价方法,开展生态质量变化及其对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多个遥感数据集构建了青藏高原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RemoteSensingEcologicalIndex,IRSEI)。并利用气象、地形、水系、社会经济、居民点、道路等数据,通过变异系数、Sen-MannKendall法、重心迁移模型、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全高原及各地理分区气温、降水、地形、人口、经济、肉产量和放牧活动对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引入总初级生产力指标(GrossPrimaryProductivity,GPP)的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提高了青藏高原生态质量评价精度,其值与实测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BiomassofGrassland,AGB)的R2由0.085提高到0.235。 (2)青藏高原生态质量整体较差,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分布格局。近20年IRSEI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79.73%的区域生态质量变好,其中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上升最明显;同时局部地区发生恶化,主要位于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带等地。近20年IRSEI重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迁移。 (3)近20年青藏高原IRSEI与气温呈负相关,负相关区域(50.16%)主要分布在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等,正相关区域主要位于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等。IRSEI与降水呈正相关,正相关区域(73.42%)主要在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带等,负相关区域为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带等。 (4)海拔与坡度对青藏高原生态质量影响较大。总体上IRSEI与海拔呈负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其中,海拔<2500m、陡坡和急坡区段下降最显著,集中于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带等;海拔2500~3500m、平坡区段上升最明显,主要分布在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等。IRSEI除在平地最小且上升明显外,其余坡向较接近。 (5)近20年青藏高原IRSEI与人口密度、人均GDP均呈正相关。正相关区域分别在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等;负相关区域均在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带等。IRSEI与肉类人均占有量呈正相关,但正负相关面积较接近,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等,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等。 (6)近20年青藏高原IRSEI与牲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9。其中,西藏自治区牲畜密度、河湖源区放牧强度均与IRSEI呈负相关,显著负相关面积分别占各区面积的32.26%、71.07%,分别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河湖源区的仲巴县西部、革吉县东北部等。 (7)青藏高原不同地理分区生态质量影响因子差异较大,根据各区实际情况,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了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