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分布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分布影响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的分布,而居于生态系统食物链相对上层的哺乳动物比其他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强烈。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其变暖的速度比全球变暖平均速度更快。因此,对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分布的研究十分重要。MaxEnt模型作为预测物种生态位和潜在分布的物种分布模型之一,具有所使用样本量少、预测精度高等特点,广泛用于未来物种分布的预测。本研究以青藏高原20种哺乳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当前和未来(2050s和2070s)三种气候情景(SSP126、SSP245和SSP585)下的气候预测数据,使用MaxEnt模型,探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物种分布的影响,并基于此进行脆弱生境、质心迁移等分析,对未来这些物种的有效保护提供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在影响青藏高原哺乳动物物种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变量中,气候变量相较于地形变量影响更多哺乳动物的分布。气候变量为白唇鹿、马麝、羚牛、盘羊、岩羊、野牦牛、普氏原羚、藏原羚、高原兔、藏鼠兔、香鼬、雪豹和藏酋猴共13种哺乳动物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地形变量为马鹿、藏羚、藏野驴、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藏狐和狼共7种哺乳动物最重要的环境变量。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变量,降水相较于温度对更多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变化产生影响,包括白唇鹿、马麝、盘羊、野牦牛、藏原羚、藏鼠兔和雪豹;坡度相较于海拔、坡向和表面粗糙度影响更多哺乳动物的分布,包括藏羚、藏野驴、藏狐和狼。 (2)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有10种哺乳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将会缩小,包括马鹿、盘羊、藏羚、普氏原羚和藏原羚5种有蹄类动物,以及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藏狐、香鼬和藏酋猴5种非有蹄类动物;其余10种哺乳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则会增大,包括白唇鹿、马麝、羚牛、岩羊、野牦牛和藏野驴6种有蹄类动物,以及高原兔、藏鼠兔、狼和雪豹4种非有蹄类动物。 (3)大部分有蹄类动物同时存在新增适生区和脆弱生境,包括白唇鹿、马鹿、马麝、盘羊、岩羊、藏羚、藏原羚和藏野驴。大部分非有蹄类动物只包含新增适生区或只包含脆弱生境,包括高原兔、高原鼠兔、藏鼠兔、喜马拉雅旱獭、藏狐、香鼬和藏酋猴。在同时包含新增适生区和脆弱生境的有蹄类动物中,大部分物种在2070s不同气候背景下的新增适生区面积均大于2050s,包括白唇鹿、马鹿、马麝、盘羊、岩羊和藏原羚。20种哺乳动物新增适生区和脆弱生境均分布在其当前适宜栖息地的周围,呈现出以当前适宜栖息地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特点;未来新增适生区和脆弱生境均位于当前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之间的缓冲区。 (4)有10种哺乳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在未来向高海拔地区迁移,包括马鹿、马麝、岩羊、野牦牛、藏羚、藏野驴、高原鼠兔、狼、雪豹和藏酋猴;多数研究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向高纬度地区迁移,包括白唇鹿、马鹿、马麝、羚牛、岩羊、野牦牛、藏羚、普氏原羚、高原兔、高原鼠兔、藏鼠兔、藏狐、狼和雪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中的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质心迁移距离均超过200km,包括盘羊、野牦牛、藏羚、普氏原羚、藏原羚、藏野驴、藏鼠兔、喜马拉雅旱獭、藏狐、香鼬和藏酋猴,整体上非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的质心迁移距离比有蹄类动物更远。 保护区是当前哺乳动物保护战略的基石,在减缓物种受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对于提高物种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未来应进一步考虑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当前以及未来的栖息地是否在保护区内,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并进行保护区建立与规划,或采取其他的保护措施。总之,本研究将为推动未来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物种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李欣蕊
展开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哺乳动物
MaxEnt模型
适宜栖息地
脆弱性评估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生态学
导师:
Nawal Shrestha、赵序茅
学位年度:
2023
学位授予单位:
兰州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Q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