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五门十变配穴法与常规配穴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针刺法在睡眠质量及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探讨五门十变配穴法的疗效优势,进一步探寻其在针灸临床上的指导价值,拓宽针灸临床治疗思路。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受试者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2021年1月—2022年7月的患者。筛选西医诊断符合原发性失眠,中医诊断符合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60例,按照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主穴均采用《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心脾两虚型的针灸处方,其中对照组配穴依旧采用指南中的穴位,观察组采用五门十变配穴法的穴位。连续针刺5天,休息2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表评价患者心脾两虚型症状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明确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做以记录。 结果: 1.基线数据分析: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前后组内数据分析:治疗前后,在PSQI和中医症状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积分以及各项子积分均有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后组间数据分析: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PSQI中有关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方面无显著异(p>0.05),但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以及总分方面,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均满足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表评分中,有关失眠、便溏、头晕目眩及总分方面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余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及观察组均有1例患者因自身原因未能完成治疗而脱落,故纳入最终的结果病例数共58例。同时,在此期间患者也未曾出现严重不良发现。 结论: 1.针刺治疗能够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整体睡眠质量以及中医症状。 2.五门十变配穴法能更好地提高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日间功能障碍,并且在改善患者失眠、便溏、头晕目眩的症状方面也优于常规配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