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过多的课后作业以及校外学科类培训所带来的学业负担,使得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较好发展,学习倦怠的现象也逐渐严重。因此,为了进一步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中“校外培训”指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双减”政策要求各地科学利用课后时间,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提高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质量。然而,部分“唯分数论”的家长会认为过多的参加体育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因此,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了目前社会及家长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在已有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递进式的研究去探讨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从结构层面揭示了认知参与和自我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并进一步了解了小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了合理的建议与指导。 首先,本文研究一通过质性的研究方式,对20名小学生(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和未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小学生各10名,其中未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学生也未参与其他课后延时服务)进行深度访谈,然后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所有的访谈文本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小学生对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看法以及参与其中的体会,并探究小学生目前是否存在学习倦怠现象以及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原因。访谈结果发现:(1)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小学生平均学习倦怠水平(1.544±0.321)明显低于未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小学生平均学习倦怠水平(2.213±1.135);(2)认知参与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3)部分小学生还是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 其次,本文研究二则通过量化的研究方式,以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1107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认知参与、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26.0对所有数据结果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皮尔逊相关、多元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以此来探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参与和自我效能感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认知参与、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两两间均存在显著相关(r=0.295,0.157,-0.196,0.179,-0.301,-0.462;p<0.001);(2)认知参与和自我效能感分别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p<0.001);(3)认知参与和自我效能感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p<0.001)。 最后,基于以上两个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小学生参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情况越好其学习倦怠的水平就越低;(2)认知参与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即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可通过认知参与影响小学生学习倦怠;(3)自我效能感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即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可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生学习倦怠;(4)认知参与和自我效能感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与小学生学习倦怠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即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倦怠而且还可以通过认知参与和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