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挖掘大豆耐密植种质资源,以82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密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试验设常规密度和高密度2个处理,密度分别为20万株/hm2和30万株/hm2。对农艺性状、产量、茎秆抗折力和叶绿素含量等18个性状进行采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等方法明确各大豆品种耐密指数,结合产量和倒伏级数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不耐密型,Ⅱ级中间型和Ⅲ级耐密型,每个等级选10份品种,筛选耐密高产品种5个,分析耐密高产生理与农艺性状,结果表明: (1)种植密度对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在各生育期上层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在盛荚期和鼓粒满期,高密度种植下的下层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密度。随着密度增加,不同耐密型品种的上层叶绿素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耐密型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升降幅度较稳定,中间型和不耐密型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大。耐密型品种下层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小,不耐密型品种下降幅度最大,叶片衰老速度最快。 (2)种植密度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与常规密度种植相比高密度种植下叶面积指数显著上升,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下降。与中间型和不耐密型相比,耐密型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上升幅度更高,而单株干物质也对应下降的幅度更小。而不耐密型品种的叶面积指数上升幅度最小,相对应其单株干物质在高密度种植下与常规密度相比下降的幅度更大,说明耐密型品种中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后期干物质的积累。 (3)种植密度对大豆茎秆抗折力和倒伏级数的影响。与常规密度种植相比高密度种植下的倒伏级数显著上升,倒伏级数与株高、平衡点和平均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倒伏级数与茎秆抗折力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不耐密型品种发生倒伏的现象更明显,茎秆抗折力降低的幅度最大,而耐密型品种倒伏现象较轻,茎秆抗折力降低幅度最小。 (4)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平衡点、黄叶节位、底荚高和平均节间长度均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不同耐密型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的株高、平衡点、黄叶节位、底荚高和平均节间长度均不同程度上升,不耐密型品种上升幅度最大,中间型次之,耐密型最小。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下降的幅度不耐密型品种最大,中间型次之,耐密型最小。 (5)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增加种植密度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显著下降,百粒重和产量均显著上升。不同耐密型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不耐密型品种降低的幅度最大,中间型次之,耐密型最小。与常规密度种植相比,耐密型品种的百粒重上升幅度最大。高密度种植下,耐密型品种的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密度,中间型品种增产幅度很小不显著,不耐密型品种的产量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筛选出5个耐密高产大豆品种(合丰50、黑农93、绥农30、黑农64和吉大豆5号),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大豆耐密性理论研究和耐密植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