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玉米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群产毒特性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

玉米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群产毒特性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

扫码查看
玉米在经济和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禾谷镰刀菌复合群(Fusariumgraminearumspeciescomplex,FGSC)可引起玉米穗腐和茎基腐,并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及次生代谢产物,造成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严重威胁食品安全。本研究调查了我国16个省玉米主产区样品中的FGSC种群结构和产毒类型,并研究环境条件对代表菌株产毒能力和产毒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不同菌株侵染玉米和小麦的产毒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旨在完善我国玉米中FGSC种群分布信息、探究产毒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为玉米病害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玉米安全生产提供风险警示。 1玉米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群的种群结构和产毒类型研究 2019-2021年连续三年在我国玉米主产区采集样品,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205株菌株,包括了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布氏镰刀菌(F.boothii)、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和南方镰刀菌(F.meridionale)四个种,其中F.graminearum为优势种。在地理分布上,F.graminearum和F.boothii主要分布在北方,F.meridionale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生物学特性表明,FGSC最适合的温度为25℃,F.boothii生长速率最慢,四个种的菌株无性生殖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14种三唑类杀菌剂中对FGSC菌株抑制率较强的药剂为丙硫菌唑2μg/mL、苯醚甲环唑2μg/mL和咪鲜胺0.2μg/mL。离体培养供试菌株对产毒基因型和化学型分析表明,F.graminearum和F.boothii主要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及其衍生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F.meridionale和F.asiaticum主要产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及其衍生物和ZEN,且F.boothii合成DON和ZEN的能力最强。挑选产毒基因型不同的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菌株对吐丝期的玉米穗进行顺序接种,F.graminearum+5dF.graminearum顺序接种致病力最严重,产毒力也较强。 2环境因素对禾谷镰刀菌复合群产生毒素和产毒基因表达的影响 FGSC每个种选取两个代表菌株,探究不同条件下(水活度、温度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毒能力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产毒能力的最佳条件不同。DON、3ADON和15ADON产生的最佳条件为0.98aw、30℃或0.99aw、25℃;NIV和4ANIV产生的最佳条件为0.99aw、3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ON和NIV的浓度逐渐升高,而其衍生物的浓度降低。ZEN产生的最佳条件为0.99aw、30℃或0.95aw、25℃。产毒基因表达的最佳条件通常情况在0.95aw,低水活度诱导毒素合成基因的表达。温度对于不同菌株的基因表达水平会存在差异。单一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环境条件对供试菌株中毒素合成和基因表达都有显著影响。 3FGSC侵染作物产毒特征与致病力相关性研究 不同菌株侵染玉米(幼苗期、成株期和吐丝期)和小麦(扬花期),分析致病力、离体毒素合成能力和活体毒素合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种的代表菌株侵染玉米种子引起玉米小苗矮缩、根系缩短等症状,但是致病力在种间没有显著性差异,F.boothii、F.meridionale和F.asiaticum致病力与根系毒素含量呈正相关。玉米苗茎基部接种镰刀菌显示典型的水渍状病斑,致病力与离体DON和NIV含量呈正相关。玉米穗受镰刀菌侵染至成熟期出现各色霉层,F.asiaticum引起穗腐病典型症状的能力显著低于F.boothii;毒素浓度高的宿迁产区玉米籽粒中,致病力与DON和NIV含量呈正相关。镰刀菌侵染小麦穗显示赤霉病症状,其中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病情指数显著高于F.boothii,且感病品种中,毒素含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

黄文文

展开 >

玉米 禾谷镰刀菌复合群 致病力 毒素合成

硕士

食品工程

仇剑波

2023

江苏大学

中文

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