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优化玉米大斑病菌基因敲除体系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优化玉米大斑病菌基因敲除体系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玉米不仅是人类重要的粮食资源,也是工业原材料和牲畜饲料的原料来源。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是引起玉米大斑病的丝状病原真菌,主要通过产生附着胞利用机械压力穿透植物组织侵入寄主。目前对于玉米大斑病菌的基因功能研究,多通过RNAi技术在mRNA水平上降低目标基因的表达,并没有实现目标基因在DNA水平上的敲除。同源重组技术是用于丝状真菌基因敲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其在玉米大斑病菌上敲除基因的效率极低。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提高丝状真菌的同源重组效率,因此我们拟将CRISPR/Cas9技术和同源重组技术结合,通过Cas9蛋白和sgRNA的体外结合得到Cas9RNPs,利用PEG介导的转化方法将有效靶向目标位点的Cas9RNPs导入到真菌原生质体中,以期开发并优化了一种适用于玉米大斑病菌基因敲除的方法。 本研究首先对玉米大斑病菌产孢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对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在优化玉米大斑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玉米大斑病菌3HNR基因、URA5基因进行敲除,通过PCR及测序检测编辑结果,以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优化玉米大斑病菌基因敲除体系,为玉米大斑病菌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优化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产孢条件优化,确定了在25℃全黑暗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在V8蔬菜汁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5d时产孢量较多,约4.8×106个/mL;分生孢子收集的最适方法为吸头刮取方法。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方法的优化,明确了溶壁酶、崩溃酶和蜗牛酶三种酶混合液在酶解时与菌丝的最佳比例为1:1,在28℃,100rpm下,酶解时间约4h时可释放原生质体数量最大。 2.sgRNA编辑效率的测定及Cas9RNPs的组装 通过试剂盒体外转录了sgRNA,对NLSH2BCas9Rosetta(DE3)菌株进行Cas9蛋白纯化。调整Cas9:sgRNA:PCRfragment质量比为10∶10∶1进行体外切割实验,测定不同sgRNA的编辑效率。通过形成Cas9RNPs方法以实现基因编辑:将Cas9蛋白和sgRNA在体外组装形成稳定的RNP,然后通过PEG介导转化将该复合物转移到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中进行基因编辑。 3.通过抗性培养基筛选及PCR对获得的转化子进行验证 对3HNR基因进行编辑,我们获得了阳性转化子约300个,其中在PDA-HYG抗性培养基上生长,具有潮霉素抗性的有21个转化子,但我们进行PCR验证时并未验证到潮霉素基因的插入,后经测序并未检测到靶点敲除;对URA5基因进行编辑,我们获得阳性转化子约75个,在5-FOA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得到7个阳性转化子,但经测序同样未检测到靶点敲除。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优化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优化玉米大斑病菌敲除体系,实现了CRISPR/Cas9技术在玉米大斑病菌上的初步探索,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其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打下基础。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刘靖愉
展开 >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CRISPR/Cas9
3HNR
URA5
基因编辑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导师:
胡莹
学位年度:
2023
学位授予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