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我国当前青少年课后作业繁重、近视率居高不下、体育锻炼较少、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以及学校“三点半难题”等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颁布以来,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成效显著,但是各个供给主体间的职能边界模糊不清,进一步导致协同供给的效能偏低,缺乏协同合作是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对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政府、学校、社区、体育培训机构等各主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缺少联系与合作。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徐州市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供给现状,结合实践经验,选取“双减”政策下徐州市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协同供给研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参与学校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相关负责人、体育教师以及家长、学生为调查对象,着重探究其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内容现状以及面临的突出困境。 通过研究发现,徐州市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协同供给现实困境如下:其一,职能模糊,服务联结受阻,政府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策监管体系、顶层设计亟需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认知上存在偏颇,无法统一,“家、校、社”协同育人受阻;其二,供给匮乏,遏制服务普及,主要表现在不合理师资结构配备、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短缺的师资资源以及课程资源等供给资源的匮乏;其三,内容单一,学校落实困难,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项目中,体育运动项目不够丰富,体育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以及受限的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内容衔接不当;其四,创新不足,制约客体参与,服务供给形式单一,缺少深层次启发性、研究性小组的存在,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其五,保障缺失,阻滞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生安全保障机制、教师绩效保障机制和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亟需完善。 针对于徐州市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协同供给存在困境,提出以下优化对策:第一,协同供给主体,各个供给主体应明确自身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协同供给中的责任;当地政府明确政府职能,完善其工作机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协调者、监督者、安排者等角色作用;“家、校、社”协同供给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第二,统筹供给资源,当地政府应强化师资力量、壮大师资队伍,加大课后服务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场地建设及其相关体育器材设备。第三,丰富供给内容,学校应以丰富多样的课程供给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锻炼需求;学校因校制宜科学规划课程供给内容,既要丰富活动内容“量”的要求,也要提升课程内容“质”的标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升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教学质量。第四,创新供给形式,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应当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教会、勤练、常赛”目标理念;采用“走班制”教学组织,打破“行政班”组织壁垒,做好“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有效衔接。第五,强化供给保障,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经费供给保障机制以及监督评估机制,通过多维度、多元主体全过程评价反馈信息,以此检验服务的成效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