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前列。对于结直肠癌患者而言,复发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中医药对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都具有明确的作用,故本研究主要从三部分探讨中药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首先整理归纳中医药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文献,对其用药特点进行梳理,其次通过中药处方数据挖掘,以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就诊于导师吴煜主任门诊的患者相关病历资料,总结吴煜主任在预防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方面的用药规律,阐释健脾化痰方的组方原理,最后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择高危Ⅱ期及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以健脾化痰方为干预措施,观察健脾化痰方对患者复发转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用药规律 目的:分析中医药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用药规律,并总结用药特点。 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3年1月中医药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文献,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相关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对所涉及的中药频次、性味、归经、治法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最终对28首中药处方进行用药分析。所用处方共涉及104味中药,总用药频次为305次。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白术、甘草、党参和黄芪。性味方面,温性药物和甘味药物使用最多,使用频率分别为34.62%和38.59%,归经分布中脾经药物(25.65%)居于首位,其次为肺经(18.17%)、胃经(15.56%)、肝经(11.05%)和肾经(10.10%)的药物。中药功效主要集中在补虚和清热,其中又以补气和清热解毒见长,使用频率>15%的中药可散见于健脾、化湿、理气、解毒、祛痰和清热六类治法,健脾是其中的主要治法。关联网络中白术和茯苓的链接最强,健脾中药(茯苓、党参、白术、黄芪、山药)和其他中药之间具有较高的支持度。聚类分析得到5个药物组合,主要分为以四君子汤、山药为主的健脾益气类和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薏苡仁、半夏、黄连为主的解毒、祛痰、清热类。 结论:在中药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中,形成了以健脾为常用治法,兼用解毒、化湿、理气、活血等祛邪的用药规律,茯苓、白术、党参、黄芪等均为常用的健脾中药。 第二部分 吴煜主任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吴煜主任治疗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用药规律,并对吴煜主任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方面的用药经验进行总结。 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吴煜主任医师门诊的Ⅱ-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相关病历,整理患者一般资料和中药处方信息,对所用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等进行统计,并通过IBMSPSSModeler18.0和IBMSPSS25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共纳入189例初诊病历,其中H期患者72例(38.10%),Ⅲ期患者117例(61.90%),结肠癌91例(48.15%),直肠癌98例(51.85%)。对中药处方进行分析发现,189个处方共涉及中药93味,总频次3017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太子参、甘草、黄芪、半夏、陈皮等。所用药物性多温(37.52%)、平(32.52%),味多甘(42.80%)、苦(28.54%)、辛(19.38%)。归经方面,脾经(23.57%)、肺经(20.18%)和胃经(14.74%)的分布居于前三位,其次为肾经(13.67%)和肝经(11.83%),心包经药物使用最少。功效分布主要以补虚、清热和理气为主,补气药和清热解毒药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太子参、黄芪、白术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分别为常用中药。关联规则网络中链接最强的是黄芪和半夏,支持度最高的二阶关联规则和三阶关联规则分别为半夏-黄芪和半夏、黄芪-陈皮,健脾中药黄芪及具有化痰功效的半夏、陈皮之间的关联规则均具有较强的支持度。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中药组合,涉及健脾、补肾、解毒、化痰、理气方面。治法方面,使用频率>50%的13味中药可分为7种治法,包括祛痰化湿、补肾养阴、健脾益气、解毒抗癌、活血、消食和理气,其中补肾健脾和祛痰化湿分别为扶正祛邪的代表治法,祛痰化湿是应用最多的治法。 结论:吴煜主任在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用药方面主要采用健脾补肾与祛痰化湿并重的治法,临床常用太子参、黄芪、女贞子、黄精、半夏、陈皮等。同时结合结直肠癌常见病理因素和大肠的生理功能,重视解毒抗癌和理气的应用,用药多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木香等。 第三部分 健脾化痰方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疗效评价及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从8家分中心纳入350例高危Ⅱ期及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75例,治疗组服用健脾化痰方颗粒,对照组服用安慰剂颗粒,使用3个疗程后定期随访,观察两组复发转移情况及FACT-C量表、中医症状分级表、ESAS量表和ECOG量表变化。 结果:1一般情况 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完成了35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5例)的入组,截止2023年1月27日,有256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最终纳入219例患者(治疗组109例,对照组110例)进行分析。对照组中男性6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8.24±11.03)岁,直肠癌54例,结肠癌56例,高危Ⅱ期35例,Ⅲ期75例,治疗组中男性64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58.87±9.57)岁,直肠癌55例,结肠癌54例,高危Ⅱ期34例,Ⅲ期75例。 2随访及复发转移情况 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30(24-37)个月,对照组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9(5.75,13)个月,治疗组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7(5,11)个月,两组复发转移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共出现30例(27.27%)复发转移病例,治疗组共出现26例(23.85%)复发转移病例,两组在复发转移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生存分析显示,在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HR=0.886,95%CI:0.524-1.495,P=0.647)。亚组分析显示,ECOG为0分的患者服用健脾化痰方后DFS更高(HR=0.301,95%CI:0.125-0.725,P=0.013)。 3结直肠癌复发转移风险因素分析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为Ⅲ期(HR=2.128,95%CI:1.081-4.191,P=0.029)、ECOG评分1分(HR=1.820,95%CI:1.003-3.303,P=0.049)、是否气虚(HR=2.085,95%CI:1.020-4.264,P=0.044)及肿瘤部位(HR=0.564,95%CI:0.324-0.981,P=0.043)均是影响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 4健脾化痰方对结直肠癌患者FACT-C量表的影响 组间比较显示,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24(18.50-28)]在结直肠癌子量表的评分高于对照组[21.50(15-28)](P=0.043)。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身体健康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01,P=0.004)。 5健脾化痰方对结直肠癌患者中医症状分级表的影响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48.62%(53/1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73%(47/110),两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腹胀评分[0(0-0)vs0(0-1),P=0.010]及总评分[1(0-4)vs2(0-4),P=0.047]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在腹胀[0(0-0)vs0(0-1),P=0.006]、食欲不振[0(0-0)vs0(0-1),P=0.002]、气短[0(0-0)vs0(0-1),P=0.004]、总评分[1(0-4)vs3(1-6),P=0.000]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6健脾化痰方对结直肠癌患者ESAS量表的影响 组间比较显示,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在睡眠方面[0(0-2)]较对照组[1(0-2.25)]有所增强(P=0.041)。组内比较显示,治疗组在疲倦[0(0-1)vs1(0-3),P=0.001]、困倦[0(0-1)vs0(0-2),P=0.004]、食欲[0(0-1)vs1(0-2),P=0.006]、睡眠[0(0-2)vs1(0-3),P=0.004]方面的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在疲倦方面,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亦有所缓解[1(0-3)vs0(0-2),P=0.013]。 7健脾化痰方对结直肠癌患者ECOG量表的影响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ECOG评分仍以0分和1分为主,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健脾化痰方可以改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有降低高危Ⅱ期及Ⅲ期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趋势,但完整结局事件的获取尚待更长时间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