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瑞马唑仑致患者意识消失ED95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瑞马唑仑致患者意识消失ED95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瑞马唑仑致患者意识消失的ED95及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本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全麻下行气管内插管进行手术的患者,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Ⅱ级,BMI为18.5~24kg/m2。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0.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瑞马唑仑组(RD1组)和1.0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瑞马唑仑组(RD2组)。三组患者于诱导前,分别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1.0μg/kg,输注时间为10min。其后按Dixon改良序贯法以6mg·kg-1·h-1速度泵注瑞马唑仑,各组首例剂量均为0.2mg/kg,若患者给药2min后意识未消失(阳性),该例患者追加瑞马唑仑致意识消失,下一例患者增加一级浓度;若2min内意识消失(阴性),则下一例患者降低一级浓度,相邻浓度相差0.01mg/kg,直至出现六个以上阴阳交折点。患者意识消失后,面罩辅助通气,给予舒芬太尼0.4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待肌松完善满足气管插管条件后,行气管插管,确认位置无误后固定导管给予机械通气。记录患者在入室时(T0)、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输注结束时(T1)、瑞马唑仑输注结束时(T2)以及插管后1min(T3)的MAP、HR、SpO2、BIS等基础监测值。计算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时瑞马唑仑致患者意识消失的ED95及95%CI,并记录诱导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果: 1.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患者意识消失时瑞马唑仑ED95及95%可信区间:R组、RD1组和RD2组瑞马唑仑ED95及95%CI分别为0.250(0.234~0.397)、0.199(0.190~0.258)和0.184(0.172~0.282)mg/kg。 3.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1)组间比较:T0时刻,三组的HR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1、T2和T3时刻,R组的HR与RD1组、RD2组比较,明显增快(P<0.05),RD1组与RD2组比较,明显增快(P<0.05)。在T0时刻,R组、RD1组和RD2组的MAP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时刻,R组的MAP与RD1组、RD2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T3时刻;R组的MAP与RD1组、RD2组相比,均升高(P<0.05);RD1组与RD2组比较,MAP无明显差异(P>0.05)。(2)组内比较:与T0时刻相比,RD1组和RD2组在T1-T3时刻的HR均降低;与插管前T2相比,R组在插管后T3的HR明显增快(P<0.05),RD1组和RD2组的HR在插管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时刻相比,R组、RD1组和RD2组在诱导后的T2和T3时刻的MAP均有所下降(P<0.05)。与T1时刻相比,R组和RD1组在T2时刻的MAP均下降(P<0.05),R组、RD1组和RD2组在T3时刻的MAP都有所降低(P<0.05),其余时刻的MAP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 4.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IS值变化:在T0时刻,R组、RD1组和RD2组的BIS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时刻,RD2组与R组、RD1组相比,BIS值降低(P<0.05)。在T3时刻,R组与RD1组、RD2组相比,BIS值升高(P<0.05),RD1组和RD2组相比,BIS值无明显差异(P>0.05)。 5.三组患者诱导后不良反应:RD2组有2例患者出现心动过缓(6.7%),三组诱导导致心动过缓并无明显差异(P>0.05)。R组有2例患者诱导后出现低血压(6.7%),RD1组有1例患者诱导后出现低血压(3.3%),三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麻醉诱导过程中均无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 结论: R组、RD1组和RD2组瑞马唑仑致意识消失的ED95分别为0.250mg/kg、0.199mg/kg和0.184mg/kg。预先输注0.5μg/kg和1.0μg/kg右美托咪定时,可明显降低瑞马唑仑致患者意识消失的ED95,且对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有减轻作用,但复合1.0μg/kg右美时有导致心率减慢的风险。

张芮

展开 >

右美托咪定 麻醉剂量 瑞马唑仑 意识消失 应激反应 量效关系

硕士

麻醉学

王志涛

2023

郑州大学

中文

R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