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代灾害研究

汉代灾害研究

扫码查看
灾害,是指给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破坏生存环境的事物总称。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开始承受各种灾害的打击,并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灾害。汉代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灾害的认识奠定了后世对灾害认识的基础。《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载灾异,收录六十余种灾异现象。《五行志》中虽包含虫灾、震灾、风灾、雪灾等多种灾害记录,但从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次数综合来看,汉代以水灾、火灾、旱灾、虫灾、震灾、疫灾六种灾害为主。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两《汉书》“五行志”来统计上述六种灾害的发生次数和时间、空间分布。 两汉灾害共发生五百余次,具有多发的特点,其自然灾害的种类基本涵盖古代中国所有灾害类型。汉代灾害发生次数较多,个别灾害持续时间较长。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和社会双重影响的结果。汉代的地理位置、气候变迁以及天象变化是影响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两汉人口分布集中、战争相对频繁等社会因素又促进了灾害的发生。 汉代政府采用重视农业以及储存粮食的仓廪制度、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来预防灾害。灾害发生后,政府派遣使者巡视灾情,并采用缩减开支、赐民钱财衣服、假贷减租、迁徙灾民等措施进行灾后救助。在“灾害谴告”观念的影响下,统治者常常在灾后颁布诏书进行自我谴责,相关政策也会因灾而发生改变,特别表现在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上。随着“灾害谴告”观念的发展,受“谴告”的范围扩大,官员也需要对灾害的发生承担相应的责任,仕途也会因灾害受到影响。全面探究汉代灾害问题,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境况和政治环境,还可以为后世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苏秦

展开 >

汉代 灾害 《五行志》 社会境况 政治环境

硕士

中国史

何丹

2023

南昌大学

中文

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