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房炎是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复杂,与养殖场管理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为了深入解析规模化养殖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的影响因素、主要病原及其耐药性,为规模养殖场乳房炎的的防治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收集了宁夏灵武市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近一年的1164头临床型乳房炎牛胎次、月份、季节、发病乳区、发病次数相关信息,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对该养殖场采集的118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的病原菌和46份奶厅与牛舍环境样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分析养殖场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分离的160株菌进行养殖场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分析。进一步对养殖场奶厅管理细节进行评估,探究挤奶设备的脱杯低流速限值对临床型乳房炎牛治疗效果的影响。取得以下结果: 1. 2021年全年平均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为3.42%,其中1月至3月发病率较高, 3月发病率最高(10.15%),5月发病率最低(0.68%);该地区全年月平均气温范围在-7℃至27℃时,温度与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呈负相关(P=0.05)。头胎牛的患病率较低(1.96%),随胎次增加,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6胎次发病率最高(15.55%)。泌乳初期奶牛发病率最低(0.82%),随着泌乳天数增加,发病率升高,泌乳后期奶牛患病率最高(5.52%)。前、后乳区的发病牛数差异显著(P=0.023)。临床型乳房炎患牛中,平均单产低于15 kg的牛数占比最低(1.14%),平均单产量高于35kg的牛数占比最高(58.43%)。. 2. 对乳区和后肢蹄卫生评分显示,全群泌乳奶牛乳区洁净度1-2分牛数占比为66.52%,后肢蹄洁净度1-2分的牛数占比为28.81%。60头临床型乳房炎牛乳区洁净度1-2分的牛数占比为34.34%,后肢蹄洁净度1-2分的牛数占比为8.33%。全群泌乳牛乳头末端皮肤角质化评分结果显示,11个月的3-4分牛数占比均低于20%,其中2021年10月为全年最低(13.9%),2022年7月为全年最高(20.64%)。对奶厅员工挤奶操作规范性评估结果显示,各员工挤奶操作基本在合理范围内,但药浴液覆盖乳头面积不足100%;前、后乳区擦拭评分3-4分占比较高,分别为83.65%、71.67%。治疗时间3-5天的试验组(脱杯限值0.4kg/min)治愈牛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脱杯限值0.2kg/min),在发病第7天、第14天的体细胞数低于100万/mL的试验组牛数占比比对照组高26.67%、16.66%。 3. 从118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中分离鉴定出7个属 17 种164株病原菌,分离率为99.15%,其中主要为链球菌属(46.34%)、葡萄球菌属(34.76%)、埃希氏杆菌属(11.59%)、克雷伯氏菌属(5.49%)。从46份奶厅和牛舍环境样本中,分离鉴定出14个属53种127株病原菌,其中占比较高的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37.82%)、链球菌属(13.38%)、埃希氏杆菌属(10.24%)、肠球菌属(8.67%)、变形杆菌属(6.3%)、葡萄球菌属(3.93%)、乳球菌属(4.20%)。 4. 选取7类9种抗生素,对临床病例乳样中分离出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检测。结果表明,76株链球菌菌株对氧氟沙星(92.11%)敏感性最高,而对四环素耐药性最高,耐药率为48.68%,其次对氨苄西林(46.05%)、林可霉素(39.47%)耐药性较高。57株葡萄球菌属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耐药率为24.56%,对头孢噻肟、林可霉素耐药性次之,耐药率依次为22.80%、19.30%,而对氧氟沙星敏感性最高,敏感率为92.98%,其次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为91.22%、85.96%。28株肠杆菌菌株对氧氟沙星敏感性最高(100%),其次对庆大霉素较高,敏感率为75%,而对阿莫西林耐药性最高,耐药率为64.29%,对头孢噻肟次之,耐药率为53.57%。 综上所述,该奶牛养殖场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发病与月份、温度、胎次、泌乳阶段、产奶量、乳区存在显著相关性。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与奶厅环境细菌的种类密切相关;通过对奶厅管理评估、优化临床型患病牛的挤奶参数以及进行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等,为养殖场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提供试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