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崛起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他们自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本土化管理方案,并在企业内外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批企业家对企业的本质和目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关系、企业如何才能实现持续成长等问题进行系统反思,创生出一类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这些企业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奋力拼搏,但同时他们真心将员工视为家人,仁爱员工及其家属,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员工进行化育,促进员工的幸福与成长;他们饮水思源,提高心性,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中更有以弘扬中华文化、造福全世界为己任者,展现出一种与传统士大夫齐美的精神风貌。而这些企业的员工也普遍表现出爱岗敬业、热爱学习、自觉环保、热心公益等美德,企业离职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经营绩效稳健,甚至在金融危机与疫情背景下逆势增长。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极富创新精神、极富家国情怀的企业家群体及其管理实践,却与两个重要理论即“差序格局”和“韦伯式问题”存在着明显矛盾或重新解释的广阔空间。具体表现在:如果依据解释中国人行为交往模式的主流理论框架“差序格局”及其关于中国人是“爱有差等”“私己”等论断,如何解释上述企业家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等精神风貌?如果“韦伯式问题”无法解释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东亚经济奇迹以及当代中国经济的腾飞,那么,上述中国企业家身上是否也存在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神力量? 基于上述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通过2016-2021年间对这批企业家的持续跟踪调研,结合对经济学、社会学领域企业家精神文献的梳理,本研究最终确立了从传统文化视角分析本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主题,并在质性研究方法的主导下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运用经典扎根理论探讨了基于传统文化情景的当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维度及核心特征,呈现了“天下格局”概念,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在完成对“天下格局”概念的理论建构后,研究还对“天下格局”与“差序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对话。其次,研究再次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一步挖掘了“天下格局”对员工、社会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归纳提炼了企业家影响下的员工格局拓展过程,呈现出员工“爱企亲民”的精神面貌与行为特征,并建立了“企业家-员工-社会”良性互动的多边交换模型,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最后,根据文献研究与规范性分析,研究进一步对“天下格局”的历史传承、形成动因、经济与社会价值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拓展性讨论,回答“如何有”以及“为什么重要”等问题。 通过以上两个质性研究与两个拓展性讨论,研究发现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企业家精神包含了“修身立德”“成就员工”“多方共生”“天下为公”四个核心维度,这四个维度分别对应了企业家与自我、企业家与员工、企业家与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家与社会大众和世界万物的关系。企业家从道德自我出发,不断“推己及人”,造福他人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一过程符合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德实践路径。而这一演变机制的核心动力是企业家“万物一体”的思维方式与“去私利他”的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无外、为公”的“天下精神”贯穿始终,企业家展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通过“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来造福他人,本研究因此将该种企业家精神概念赋名为“天下格局”。其次,由于受到企业家的影响,案例企业员工亦大致遵循“修齐治平”的路径实现了自身的格局拓展,体现出在其与自身、与小家庭关系、与组织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转变,分别以“德才兼修”“亲亲之爱”“敦伦尽忠”“泛爱众生”为关系的核心特征。员工格局得以不断扩展的底层逻辑是企业家持续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员工良知的唤醒与激活。由于员工体现出“道德性”“主动性”“亲组织性”“亲社会性”等为特征的精神面貌与行为模式,本研究将之归纳为员工的“爱企亲民”。最终研究发现,企业家“天下格局”利他观念和行为的持续作用,促进了“企业家-员工-社会”之间的交换形态从基于协商或互惠原则的双边交换向基于以利他为核心原则的多边交换的演化。 基于传统文化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其一,推进了本土文化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构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企业家精神概念,探明其在当代的具体内涵和维度、核心特征和演变过程,从而在理论上弥补管理学在社会文化背景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方面研究的缺口,同时也为社会学视角下传统文化对企业家精神影响提供实践检验。其二,通过将“天下格局”与“差序格局”进行理论比较和对话,明确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边界,探讨了“差序格局”向“天下格局”的转化可能,从“公”与“私”视角更全面地解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模式。其三,深化多边交换形成的机制研究。通过企业家“天下格局”对员工“爱企亲民”行为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的挖掘,揭示“企业家-员工-社会”三方良性互促的多边交换网络形成动因,为多边交换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有益的实践样本。其四,从伦理观推进当前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社会责任研究。企业家“天下格局”通过其“万物一体”的思维方式及“去私利他”的价值取向,突破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及“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解决了当前以企业利益为中心的“差序式的社会责任承担”所带来的责任承担内驱力不足、责任冲突、责任难以平衡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作为一个现象驱动的理论构建研究,本研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明晰“天下格局”的内涵、维度和作用机制,为塑造既具有天下为公之广阔胸襟,又具有中国文化情怀的当代中国新型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方向和具体指引,为企业应对时代挑战和持续经营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之道。其二,为解决家族企业发展瓶颈乃至差序式管理模式提供思想借鉴和方法指南。“天下格局”是对文化大传统“天下为公”之精神的发掘,不仅表现为企业家的责任担当,而且因其“去私利他”“万物一体”的精神内核,有助于营造公平、互助、互信的组织氛围,促进组织对人才的选育用留,最终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其三,基于“天下格局”的新型责任观,能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在更广泛的领域,更自觉、更全面地参与社会责任。企业家通过“授人以鱼”的方式为对方创造价值、满足对方需求,以及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导人向善、进行教育普惠,从而真正地造福他人;同时,具有“天下格局”的企业家有益于激发他人参与社会责任的自主性、能动性,从而实现各方价值共创、互惠共生、协同互动。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