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武汉城郊农村家庭的要素禀赋、生计结构与耕地功能研究--以蔡甸区为例

武汉城郊农村家庭的要素禀赋、生计结构与耕地功能研究--以蔡甸区为例

扫码查看
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演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面临着现代化和逐进式的非农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家庭生计模式与耕地功能因外部环境变化及要素禀赋积累程度的不同而发生着引致性的变迁,生计结构的改变导致家庭对耕地功能利用产生选择性偏好。因此,识别异质要素禀赋及生计结构下农村家庭耕地生计功能与依赖程度,有助于精准了解新时期城郊农村家庭耕地利用状态,实现农村家庭劳动力与耕地资源的动态整合配置,为制定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了武汉市蔡甸区的中法生态城和消泗乡作为典型研究区,分析了受访家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核心要素禀赋状况并据此划分家庭类型,进而分析了异质性要素禀赋组合配置下城郊农村家庭的收入、就业、生计策略等生计结构状况与分工模式,最后测度分析了异质要素禀赋及生计结构下农村家庭耕地利用的优势功能。主要结论如下: (1)武汉城郊农村家庭禀赋状况:①近郊农村家庭要素禀赋总值(0.303)与远郊农村家庭(0.312)差异不大,但要素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近郊农村家庭劳动力禀赋(0.141)远高于远郊农村家庭(0.111),主要因为近郊农村家庭在劳均受教育程度及参加非农技能培训方面显著高于远郊农村家庭。近郊农村家庭土地禀赋(0.028)显著低于远郊农村家庭(0.057),且无论是在承包地数量还是在承包地质量方面都显著低于远郊农村家庭。②近郊农村家庭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禀赋整体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呈“M 型”分布;远郊农村家庭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是一个较为标准的“倒 U 型”分布。③近郊劳动力禀赋为优势的家庭相较远郊家庭更多,土地禀赋为优势的更少。近郊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为单一优势的家庭分别占67.32%、7.09%和1.18%,组合优势中仅有劳动力-资本为优势禀赋组合配置的家庭较多。远郊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为单一优势的家庭分别占35.05%、15.42%和 14.49%,各组合配置相对均匀。④影响近郊和远郊农村家庭要素禀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均包括:承包地数量、现有存款数额、城镇是否买房、是否参加非农培训、家庭固定资产价值、承包地质量、劳均受教育程度。近郊和远郊农村家庭障碍因子排序差异主要体现在城镇买房、承包地质量和非农培训上。 (2)武汉城郊农村家庭生计结构与分工模式:①依据二阶聚类法将农村家庭划分为五类,包括劳动力土地主导型(14.03%)、劳动力资本制约型(38.55%)、劳动力资本主导型( 13.29%)、资本土地制约型( 17.87%)、资本土地主导型(16.25%)。②由于家庭禀赋积累程度不同,家庭的生计结构会存在差异。劳动力土地主导型家庭收入、就业情况较好,对耕地的经济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就业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多采取非农型生计策略;单核家庭男女一起务工较多,多核家庭采取父子一起务工也较多,务农多采取父务农子务工的代际分工模式。劳动力资本制约型家庭收入、就业情况较差,对耕地的经济、就业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较多家庭采取兼农型生计策略;单核家庭男女一起务工相对较少,较多家庭务农且以兼农为主,无明显男女分工差异,多核家庭中父代是务农核心成员。劳动力资本主导型家庭收入、就业情况较好,对耕地的经济、就业依赖程度较低,较多家庭采取了非农型生计策略;单核家庭男女一起务工较多,务农全部采取男性兼农模式,多核家庭多采取父子一起务工模式,务农主要为父务农子兼农。资本土地制约型家庭收入、就业情况较差,对耕地的经济、就业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较多家庭采取了非农型生计策略;单核家庭男女一起务工的比例高达 91.57%,多核家庭父子一起务工情况较多,务农多采取父务农子务工的代际分工模式。资本土地主导型家庭收入、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对耕地的经济、就业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较多家庭采取兼农型生计策略;单核家庭较多务农且以兼农为主,无明显男女分工差异,多核家庭中父代是务农核心成员。③近郊和远郊农村家庭的生计结构与分工模式:近郊农村家庭收入、就业情况较好,对耕地的经济、就业依赖程度较低,89.74%的家庭采取非农型生计策略;单核家庭男女一起务工高达93.62%,多核家庭父子一起务工(54.00%)情况较多,务农多采取父务农子务工以及父兼农子务工模式。远郊农村家庭收入、就业情况较差,对耕地的经济、就业依赖程度程度较高,51.19%的家庭采取兼农型生计策略;远郊单核家庭男女一起务工情况相对较少,较多家庭务农且以兼农为主,无明显男女分工差异,多核家庭多采取父务农子兼农、父务农子务工模式,父代为务农核心成员。 (3)武汉城郊农村家庭耕地功能状况:①耕地传统的经济、食物、养老就业传统生计功能在弱化,农村家庭对财产功能期望在增强。以经济贡献功能(17.73%)、养老就业功能(22.75%)、食物供给功能(23.34)为主导的家庭较少,以耕地财产增值功能(36.19%)为主导的家庭最多。②类型比较:劳动力土地主导型家庭较多重视耕地的经济贡献功能和财产增值功能。劳动力资本主导型和资本土地主导型两类家庭较多重视耕地财产增值功能,较少重视耕地经济贡献功能。劳动力资本制约型和资本土地主导型两类家庭较多重视耕地提供的经济、食物和养老就业传统生计功能。③区域比较:近郊较多家庭重视耕地的财产增值功能(61.88%),较少家庭重视经济贡献功能(4.69%)。远郊较多家庭重视耕地的经济贡献功能(30.95%)、食物供给功能(28.57%)和养老就业功能(30.36%)。 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注重耕地的食物供给功能,发挥城郊“菜篮子”通道实现农村家庭稳定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完善耕地征收及流转制度,协调耕地向财产增值功能的转化,让城郊农村离农家庭真正愿意退出耕地。(3)保障农村家庭生活,落实家庭现代化转型发展,在实现农村家庭生计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

雷盼

展开 >

农村家庭 要素禀赋 生计结构 耕地保护 土地资源 武汉城郊

硕士

土地资源管理

蔡银莺

2023

华中农业大学

中文

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