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是世界上主要的糖料作物之一。由甜菜尾孢菌 (Cercospora beticola)引起的甜菜褐斑病是生产上发生最重的甜菜叶部病害。化学防治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甜菜褐斑病最重要的手段。由于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C. beticola的抗药性风险加大。同时,我国甜菜抗病品种选育工作相较国外发展较晚,生产上使用的甜菜品种主要来源于国外。因此,加强我国C.beticola杀菌剂敏感性监测及抗病品种选育是我国甜菜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测定了 2021-2022年分离自我国内蒙古、新疆和黑龙江的C. beticola对两种防治甜菜褐斑病的主推药剂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并初步鉴定了 21个甜菜品种对甜菜褐斑病的抗感性,主要结果如下: 1、2021年和2022年总共测定了 320株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C. beticola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不同地区C.beticola的抗药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兴安盟、伊犁、哈尔滨、齐齐哈尔、赤峰、集宁、白城、松原和呼和浩特地区抗性菌株的占比分别为:25.77%、33.33%、7.69%、15.38%、14.54%、4.55%、23.81%、14.29%和14.29%。两年间抗性菌群的抗性因子由630.75涨至987.34,整体抗性因子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我国C. beticola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发生了时间迁移。 2、2021年和2022年总共测定了 192株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C. betico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伊犁、哈尔滨、兴安盟、集宁和赤峰地区抗性菌株的占比分别为:38.89%、33.33%、28.07%、20.00%和6.25%。而在白城、松原与呼和浩特地区未检测到抗性菌株。两年间不同敏感性水平菌群的抗性因子变化未呈现明显趋势,且抗性菌群的抗性因子大幅降低,由1168.87降至475.90。 3、本研究优化了 C.beticola接种发病体系,对clade Ⅱ与clade Ⅲ群体中的8株C. beticola 进行了致病性强弱鉴定。结果显示:不同菌株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异,其引起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布为13.58~ 60.49,且菌株的致病性强弱与其所处clade无关。 4、以CFSYT-15菌株为参考菌株鉴定我国糖料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1个参试甜菜品种对于甜菜褐斑病的抗感性。病情指数统计结果显示:品种TX2007、TX2010、TX2014、TX2015、TX2018 和 TX2019 对 CFSYT-15 菌株表现为抗性,而品种 TX2003、TX2009、TX2012 和 TX2021 表现为敏感。 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 2021年和2022年我国C. beticola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和发展水平;初步证明了我国C. beticola存在致病性差异,且致病性强弱与所处clade无显著关系;初步鉴定了 21个参试甜菜品种对于甜菜褐斑病的抗感性。研究结果为制定我国甜菜褐斑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