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是一种河湖水质修复技术,主要由植物、载体基质和固定装置构成。作为一种水质净化和处理的水工技术,其原理可以追溯到中国东晋之际的“葑田”。乡村建设中,水污染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乡村水道随着新经济的转型,传统乡村的山水田园模式收到冲击,部分河湖水道由于农田弃耕,当前或被截流或被填埋,而另一方面,乡办工厂等粗放式的工业排污,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使乡村河湖水道的水质普遍受到污染。如何找到一种既经济又便捷的乡村水道污染治理技术,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生态浮床”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无土栽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李止正,实验中发现水上无土栽培植物对水体净化有作用。1996年,中国水稻研究所宋祥甫把这技术从“实验”推广到浙江富阳等地的“水上实践”。2005年,东南大学李先宁“立体型生态浮床及其净水方法”的发明,把只靠“植物一层”净化水质浮床优化为“上中下三层”食物链。2010年,厦门大学黄凌风教授,把传统“淡水领域”的生态浮床转向了“海水”。40年来,生态浮床无论是从国内“无土栽培实验”的“偶然”,国外“保育动物”的初衷,到具体的水上实践,再从单层到立体,还是到重污染河水的净化,以及从淡水到咸水的应用,中外学者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拓展了生态浮床技术的发展、演变和适用范围。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在工科领域,大多是在实验室里研究或是像科学家一般发明一种技术,作为我们景观设计师,想讨论的是如何在真实的场地运用,会碰到哪些问题。实验室里有效的结果在实地运用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乡村河道水质污染,生态浮床技术是否能够修复治理,其在具体技术实施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挑战,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生态浮床技术的发展演变,其在国内外风景园林的实践案例,中国传统“生态浮床——葑田”的水土智慧挖掘和水淋头村水污染治理实践四条线索贯穿全文。第一章从美丽乡村真实现场的水道污染问题出发,找到生态浮床作为净水设计的研究切入点。第二章追溯了生态浮床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在风景园林专业范畴内的国内外实践案例。第三章结合传统“葑田”水土智慧的挖掘,讨论生态浮床的“技术与艺术”。第四、五章通过水淋头村的个村设计实验来讨论其具体的治理策略,生态浮床村民自治的可能性,组合的灵活搭配,让浮床融入乡村生产生活的互动模式。第六章总结全文以期找到一条美丽乡村水道污染治理的方法和策略,为改善和提高中国乡村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