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同乡网络和同乡关系深深地嵌入到各界人士的爱国斗争之中,不少旅京学生出于“爱国”或“爱乡”等目的,往往通过同乡会等渠道形成联合,并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投身到政治参与之中。这种借助同乡网络的政治参与形式在五四前后各省旅京学生中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并对五四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清以来,北京凭借全国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各省人士聚集,这些旅京者在自身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保留着乡缘、血缘等维系的文化标签,形成了早期的旅京群体,并产生了较早的同乡组织。随着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学子日渐增多,这些旅京学生作为同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同乡组织模式的演进,各地同乡会也成了旅京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旅京学生的增多,北京学校内部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同乡会,这一组织成为旅京学生日常交际、生活的一部分,遍布于北京各学校之中。在涉及同乡事宜时,这些旅京学生会往往突破学校范围,与其他学校同乡学生达成联合,构成以旅京学界为主体的同乡团体,并与其他旅京各界共同参与到社会事务之中,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这种同乡互动的形式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作用,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感召下,各省旅京学生借用同乡网络,积极参与到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在同乡联络的基础上,不少旅京学生参与了五四游行,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五四游行的走向。 五四事件之后,旅京学生不仅通过同乡组织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做好善后工作,还利用同乡身份,广泛发动各地人士响应,推动了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各级同乡会也成为旅京学生组织联络,发动群众的重要渠道,成为五四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之后,旅京学生同乡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家国意识”的引领下,各省旅京学生对本省事务的参与更为积极,不仅在本省事宜的社会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地方教育、文化发展有着深入的关切,部分旅京学生同乡会还成为向本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窗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各地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