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卫气循行针法组、常规针刺组,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过度觉醒量表(HAS)、疲劳量表(FS-14)的评分,验证卫气循行针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有效性,为卫气循行针法治疗失眠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将62例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卫气循行针法组(以下称观察组)和常规针刺组(以下称对照组),每组纳入研究对象31例。观察组临床选穴为八风、八邪、太溪(双侧)、睛明(双侧)、瞳子髎(双侧)、承泣(双侧),对照组选穴为百会、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四神聪、神庭、太溪(双侧)、郄门(双侧)、交信(双侧)。每周2次,持续4周。选用三份量表作为疗效评定依据: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是疲劳量表(FS-14)和过度觉醒量表(HAS),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此三份量表评分,对两组收集的临床数据用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对两组一般数据及各量表评分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在试验过程中及时记录不良反应并在研究结束后进行安全性评价。 结果: 对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疲劳量表(FS-14)和过度觉醒量表(HAS)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方案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PSQI评分均较前降低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表明观察组、对照组对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的治疗有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PSQI评分组间对比提示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PSQI子项目:睡眠质量与日间功能障碍两项的评分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观察组在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方面两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对比两组治疗后的HAS量表评分、FS-14量表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两种方案都对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疲劳程度产生作用,但组间对比提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过度觉醒状态、减轻疲劳程度方面有显著疗效,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此次研究两种方案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具有安全性。 结论: 卫气循行针法与常规针刺法均可以有效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并且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日间功能障碍、缓解患者的过度觉醒状态、降低疲劳程度等方面,观察组效果均更优于对照组,并且未见不良反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