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伤害已成为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工作及工作场所相关伤害是伤害事件中常见的类型。工伤事故不止给劳动者个体和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同时也严重阻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系列政策的出台,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已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工伤事故发生率是该项任务的重点关注指标。然而全社会能投入的资源有限且工伤预防的工作图景仍不甚明朗,具体工作在逻辑上仍应以明确目前工伤的发生情况为首要且重要的工作基础。从研究角度看,目前国内关于工伤发生情况的研究在地区间、行业间、群体间缺乏横向上的可比性,在纵向上缺乏对工伤发生时间规律及趋势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产业结构良好、行业门类覆盖程度高、社保信息完整连续、政府高度重视工伤的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市为例,通过了解昆山市工伤发生现状以及工伤负担现状,明确应重点关注的工伤行业及行业内易发工伤的高危人群,围绕高危人群分析工伤发生的原因及机制,最终研制出预防重点行业高危人群工伤发生的策略,为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预防工伤事故的系统性方案提供研究基础及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 研究方法:基于二手数据、工作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了解昆山市工伤发生现状、工伤伤亡情况和工伤经济负担现状,运用时间序列SARIMA(p,d,q)(P,D,Q)s模型分析并预测工伤发生的趋势,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工伤伤亡情况的变化趋势,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工伤经济负担的变化趋势,运用生存分析法明确重点行业工伤高发人群的特征。基于文献及焦点组访谈资料,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形成高危人群的工伤发生原因整合清单;运用逻辑分析法围绕直接原因推演高危人群的工伤发生机制。遵循策略构建思路,研制预防策略。 资料来源:文献资料包括经纳排标准的87篇学术文献;二手数据包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昆山市统计年鉴》共12份;工作数据包括昆山市2016-2021年间37,796条工伤案件数据和10,506,828条参保人员数据。现场调查资料包括来源于43名专家及关键知情人的焦点组访谈资料。 三、主要研究结果 (一)昆山市工伤发生现状及趋势 昆山市2016-2021年间工伤发生现状分析结果显示:①乡镇;②一类、四类、六类风险行业;③企业、其他性质单位;④20-49人、50-299人、300-999人规模单位;⑤男性职工;⑥中老年职工;⑦农村、外地户籍职工;⑧参保4-10年、10年以上职工;⑨月薪1000-2999元、5000-9999元职工;⑩普通员工的工伤发生率更高。时间序列分析建模得到SARIMA(0,1,2)(1,1,0)12作为最优拟合模型,预测2022-2025年的工伤发生率总体趋势平稳,水平与2020及2021年相当。 (二)昆山市工伤负担现状及趋势 昆山市2016-2021年间工伤伤亡结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0年间工伤致残者的构成比均排第一位,工伤死亡者的占比在2019-2020年间明显增加。 昆山市2016-2021年间工伤职工个人工伤经济负担分析结果显示:①二类、四类、五类、六类风险行业;②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③20人以下、20-49人规模单位;④男性职工;⑤中老年职工;⑥城镇、本地户籍职工;⑦参保10年以上职工;⑧月薪3000-4999元、10000元及以上职工的工伤经济负担更严重。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2022-2025年昆山市工伤经济负担总值稳步上涨,至2025年预计达到38288.98万元。 (三)昆山市重点行业高危人群的工伤发生原因及机制 明确工伤高发且经济负担重的四类和六类风险行业为应重点关注的工伤行业。生存分析结果显示:①六类风险行业职工发生工伤的平均时间为入职后第17.75个月,且入职后第1-12个月发生工伤的概率更高;②四类风险行业职工发生工伤的平均时间为入职后第14.64个月;③重点行业工伤高危人群的共性特征为:男性、中年、外地户籍、中低收入、普通员工、有工伤史、中型单位职工。 通过多元途径广泛搜集并凝练出导致工伤发生的37项一般性原因,其中21项为涉及高危人群的特异性原因,最终围绕四项直接原因厘清了昆山市重点行业高危人群的工伤发生机制。 (四)昆山市重点行业高危人群工伤发生的预防策略 遵循策略构建思路研制了预防昆山市重点行业高危人群工伤发生的六条策略:①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加强职工安全素养;②合理制定劳休计划,保障职工身心健康;③严格评估岗位要求,提高职工适配程度;④主动改良设备工艺,消除固有缺陷隐患;⑤调动多元监督主体,防范安全事故伤害;⑥积极拓展激励机制,促进企业重视投入。 四、研究结论 (一)昆山市的工伤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至未来呈止降趋稳态势。 (二)昆山市的工伤伤亡情况总体上呈现加重趋势,工伤经济负担也缓步趋升。 (三)预防工伤发生应围绕重点高发人群,具体分析发生原因及机制,并结合城市、区域、行业、单位、人群特征及情况,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