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基于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的社区医生管理模式对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达标率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的社区医生管理模式对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达标率的应用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心房颤动(房颤)被誉为21世纪心血管疾病领域最富挑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最严重的的危害就是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房颤患者伴有高血栓栓塞风险,为预防卒中、栓塞事件发生,应及时抗凝治疗。根据最近的研究,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案发生了变化,从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到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都有其独特的疗效。然而,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由于基层医院抗凝药物的可及性,华法林仍然被认为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药物之一。近年来,由于分级诊疗体系的普及,基层医院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首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我们在基层医院需要采取一种新的策略,即采取一种快速、经济、安全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这样才能使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功效。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的社区医生管理方法在社区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设计为两组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心房颤动患者104名(均符合入排标准),随机分配到社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包括52例患者。试验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确保两组患者基线指标的验前可比性。在社区中,我们采取了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的管理方法,而在对照组中,我们则使用了传统的心内科门诊随访。此次随访将历时18个月。研究结束时分别对社区管理组和对照组进行主要研究终点和次要研究终点的评估。主要研究终点包括INR达标率变化和不良事件,如出血,脑卒中等的发生。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干预后两组患者门诊随访次数的比较和干预后两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知识问卷》的结果比较。 结果:共有102名患者符合入排标准,自愿参加此项研究。研究对照组失访1人,退出研究0人,完成研究51人;社区管理组患者失访3人,退出研究4人,完成研究45例。在本次研究的最后阶段,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社区管理组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下降(9.52%vs18.60%),而两组患者的INR达标率也存在显著的变化(93.0%vs49.0%,P<0.05)。相比对照组,房颤的危害、治疗目的、抗凝药物的作用及其副作用和INR的意义等社区管理组患者的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还表明,社区管理组患者的门诊随访次数与对照组(15.5VS11.33,P<0.0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结论: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的社区医生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居民对于房颤的了解,促进了医护人员的交流,并且降低了病人出现意外的风险。患者的INR达标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优于对照组,通过18个月的有效宣教和社区医生管理,也显示出对依从性和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有所提高。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的社区医生管理方法有益于心房颤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综合管理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黄楠
展开 >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华法林
社区医生
管理模式
抗凝达标率
不良事件发生率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全科医学
导师:
杜春玲
学位年度:
2023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