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服务的主要场所,公园的可获得性与服务质量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绩效水平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对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绩效准确评价与优化方法的研究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升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水平,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统计模型、实地调查、智能算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多源数据,综合考虑公园游憩服务供给与居民游憩需求间的关系,构建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绩效多维评价体系,提出以数量供给、空间供给、质量供给为供给侧评价维度;以空间需求、心理需求为需求侧评价维度,并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绩效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探索科学的公园游憩服务绩效优化策略与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公园游憩服务绩效研究应构建多视角、多维度、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本文明确公园游憩服务绩效评价中应重视人的需求,仅从供给角度评价公园绿地游憩服务难以判断其真实绩效水平,应着眼于供需双向视角。此外,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多样,应选取多维度、多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同时,本文认为只有当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高水平平衡时,公园游憩服务绩效才能达到高值。 (2)对九龙坡区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公园游憩服务供给能力差异明显。不同街道间公园绿地数量差异较大,最多的达到15个,最少的仅有2个。总体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水平较低,人均指标差异显著,最高达到12.54m2/人,最低仅有0.12 m2/人。研究区内公园绿地总体可达性一般,公园服务盲区占比达到47.3%,空间供给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块公园绿地使用机会有较大差别。公园绿地质量差距明显,总体来看低质量公园占比高于高质量公园,且存在一个趋势:能享受到高质量公园服务的区域往往能同时享受到其他质量较好的公园,而低质量公园服务区域则相反。②游憩服务需求强度整体较高。需求水平高于平均值的地块占总数的52.12%。空间需求强度北高南低,各区域发展状况的差异让空间需求呈现明显分异状态。心理需求强度分布较均衡,心理需求高值在各街道均有分布。③游憩服务供需关系错位现象显著。供给与需求达到高水平平衡的地块仅占总地块数的24.79%,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地块分别占到29.06%和26.50%,部分地区供需水平都比较滞后。 (3)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绩效优化方法策略。①根据供需类型评价结果提出:供需平衡地区应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供给赤字地区应尽快增加公园绿地总量,提升可达性;供给盈余地区应引导需求发展,提升吸引力;供需滞后地区应纳入中远期发展规划,提升综合水平。②根据公园绿地总量不足,服务盲区较多的问题,提出应优先在服务盲区增设公园绿地,并通过K-means聚类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探究新增公园绿地最佳数量与最佳选址,最终确定新增12个公园绿地。③针对研究区内公园绿地质量问题,提出优化质量、提升吸引力的具体优化策略,并对公园绿地建设实施提出一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