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提前达到高峰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的老龄化、是各种矛盾并存的老龄化、是地区不均衡的老龄化、是城乡倒置的老龄化。二十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截止到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达2. 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 70%,中国己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态势,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衰退、认知与活动能力的下降,我国老年群体普遍面临身体状态与心理健康下降的困境,养老问题愈发严峻。与此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热衷于外出务工,这严重冲击了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更是不利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为此: 本文整理了国内外子女代际支持、老年人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并基于C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代际支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需求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2015年、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主观健康水平、客观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衡量指标,子女见面、子女联系、子女经济支持作为子女代际支持的衡量指标。然后,在样本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建立有序probit模型验证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影响方式,并研究了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户口类型、不同健康水平的子女的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子女代际支持能够显著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水平、客观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这一作用还受到个体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态、是否吸烟、是否喝酒、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个体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发现:收入水平较高、农村户口、健康水平较高的子女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更显著。 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社会治理、家庭层面提出建议。政府要完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养老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农村养老的配套设施,引导农村老年群体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层面要注重推进老年宜居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组建专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家庭养老层面则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加强子女责任意识,突出智慧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