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作为植物主要的有性繁殖材料之一,其老化将直接导致活力降低。种子活力降低对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对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极为不利。种子引发技术可以提高老化种子的活力,对老化造成的损伤进行修复,从而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并且将合适的引发剂对老化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以提高种子利用率,在种质资源合理利用及珍贵资源的保护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选育的常规优质油菜品种中双11(ZS11)为试验材料,发现聚乙二醇(PEG)引发处理显著提高了 ZS11老化种子的发芽率,进一步结合种子形态、生理指标及转录组测序探究了 PEG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种子包衣试验为油菜老化种子活力的提升提供实际参考,也为油菜老化种子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ZS11种子在人工老化条件下(45℃、100% RH),发芽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中,老化12~24h的种子发芽率在60%~80%之间、老化36 h及以上的种子发芽率低于55%,均达到了自然老化的效果。对老化24 h的ZS11种子采用不同浓度的PEG引发处理,发现15% PEG-20000溶液引发后其发芽势及发芽率显著提高,分别达到93%和86%;发芽指数较老化种子(A)有所提高但未达到正常种子水平,仅有39。 2、15% PEG引发老化种子(A+P)在萌发12、24、48 h的石蜡切片观察及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A+P比A的细胞染色均匀、边界清晰、结构完整;在三个萌发时期A+P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A,可溶性蛋白(PRO)含量无差异;在萌发24、48h时A+P的可溶性糖(SUG)含量显著高于A,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A。说明PEG引发在老化种子细胞膜完整性的修复、抗氧化系统的激活、渗透调节及能量供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通过RNA-seq分析发现,在萌发12、24和48 h时,A vs A+P对比组中分别检测到2(1个上调,1个下调)、13(3个上调,10个下调)、1270(269个上调,1001个下调)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初步看出在萌发12、24 h时基因表达差异不明显。GO功能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对活性氧的响应(12 h)、纺锤点调控(24 h)、过氧化物酶活性(48 h)等方面;KEGG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互作、植物MAPK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和亚油酸代谢等途径。进一步分析发现DEGs主要在三个方面起作用,在次生代谢方面编码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酰-CoA还原酶(CCR)等66个DEGs响应缓解老化胁迫;氧化和抗氧化方面体现在3个磷脂酶(PLC)、26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9个脂氧合酶(LOX)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激活了老化种子自身抗氧化系统来修复活性氧造成的损伤,以及可能通过延迟不饱和脂肪酸的分解,来保护完整的细胞膜;转录因子及蛋白激酶方面体现在编码34个转录因子和17个蛋白激酶相关基因表达与缓解老化胁迫相关,这些转录因子及蛋白激酶主要属于WRKY、bHLH转录家族以及CAMK、RLK蛋白激酶家族。 4、基于形态、生理及RNA-seq综合分析结果,为更加完善PEG引发效果,进一步利用311-A最优回归设计建立PEG、GA3、CaCl2的最优组合浓度,并进行种子包衣应用。研究结果发现,使用最优组合浓度包衣的种子在第3 d时子叶出土,第7 d时其与未老化种子(CK)长势相差不大,且下胚轴更壮于CK,发芽率达到96%,显著优于老化处理。在后续的苗期培养阶段中,包衣处理后幼苗长势显著优于CK,根系也更发达,这为老化种子通过包衣处理后再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