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Maxim.)系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珍稀中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药材称“岷贝”,野生药源已趋濒危,野生抚育及驯化栽培是保护资源的关键,但甘肃贝母种子为深休眠的原胚型,人工栽培成效极低。本文通过对甘肃贝母种子种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及外源激素调控研究,旨在探明甘肃贝母种子休眠机理、休眠释放特性及解除休眠的途径,为其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提供科学技术依据,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对500个甘肃贝母蒴果及种子性状测定表明,其蒴果为干果,果柄长13.221mm、果柄粗0.972mm、果长3宽为13.574mm310.952mm。单果鲜重0.1127g、单果有种子91粒、单果粒重0.0746g、单果皮鲜重0.0381g。种子呈卵形或倒卵形,长4.130mm、宽2.982mm、厚0.263mm,蒴果性状指标与种子大小相关性不显著。显微镜检表明,甘肃贝母种子自然成熟脱落时其胚尚无线型胚,属于典型的胚后熟类型,种子深休眠,但种皮无障碍,不影响透水透气性,推测甘肃贝母种子内源萌发抑制物质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胚发育进程和深度休眠的根源所在。 2.不同条件种子层积研究表明,经暖温层积后形态发育已成熟的甘肃贝母种子胚率达70%以上,原胚渐发育成点状,继而为球棒状。在不同暖温层积过程中,SOD、POD和CAT活性均逐渐增强,淀粉含量逐渐升高,而RCt和MDA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蛋白含量波动下降。淀粉酶活性在层积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而蛋白酶活性初期有所下降,后期保持在较高水平。MDH活性呈下降趋势,G-6-PDH活性维持一定水平变化。以上说明甘肃贝母种子在适宜沙藏层积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胚形态后熟,不适温度可显著延缓种子胚形态后熟进程,高温可引起种子软化腐烂。 3.将完成形态后熟的甘肃贝母种子分别置-15℃~5℃不同低温层积发现,生理休眠的解除与种子内相关酶活性及物质的代谢水平有关。随着低温层积时间的延长,SOD、CAT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而POD活性逐渐升高,-10℃和-15℃层积有所不同。RCt在后期上升,在135d后MDA维持在一定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有所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层积135d前持续下降,淀粉含量在整个层积过程中下降明显。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呈先升再降,末期回升。135d时MDH活性降低,G-6-PDH活性上升,在135d之后,种子生理后熟基本完成,进入萌发状态。说明适宜温度和条件对种胚完成生理后熟具有促进作用。 4.不同浓度(50~450mg·L-1)外源GA3浸种表明,外源GA3浸种需要结合一定的低温才能打破甘肃贝母种子的生理休眠,对发芽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降低而提高,50mg·L-1GA3浸种处理效果较为显著。 5.不同温度保湿沙藏层积研究表明,适宜温度和条件有利于胚形态后熟的完成。内源GA3、IAA和ABA协同参与调节甘肃贝母种子形态休眠及解除过程,其含量和GA3/ABA逐渐升高有利于种子完成后熟,IAA可协助GA3加快完成种胚形态后熟,但IAA/ABA过高对种胚发育出现抑制。GA3/ABA、IAA/ABA升高促进种胚完成生理后熟继而萌发,但直接感受低温会破坏种子内部结构影响种子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