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黑格尔资本观的批判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黑格尔资本观的批判性研究

扫码查看
黑格尔经济哲学的研究逐渐被学界重视,并且具有成为热点研究的趋势。探究黑格尔资本观不仅要从“哲学领域”切入到“政治经济学领域”,贯穿黑格尔所有时期的主要著作及思想,更要在黑格尔对古典经济学资本观的批判和吸收中,特别是在法哲学原理的成熟理论中挖掘。更进一步而言,在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不同角度,阐释马克思对黑格尔本体论、逻辑学和认识论统一的资本观的批判性继承。随着对资本的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完成马克思资本观的整体把握。通过资本的形而上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透析表象、把握本性,并为中国利用和约制资本,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经验启示。 首先,论述黑格尔资本观的缘起。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为代表,凝练出古典经济学的资本观。分为两个阶段阐释古典经济学对黑格尔资本观形成的作用,一是黑格尔吸收和掌握古典经济学资本观的阶段;二是批判和超越古典经济学资本观的阶段。这个阶段以黑格尔晚期著作《法哲学原理》文本为基础,用法哲学中形式的自由到主观的自由,最后发展到客观的自由的辩证逻辑推演,完成了对古典经济学的超越,最终形成黑格尔资本观在市民社会经济事实下的哲学诠释。黑格尔资本观的缘起,重点是把市民社会中的经济现象用哲学话语来阐释。 其次,分析黑格尔资本观的双重建构。黑格尔在其学术发展的四个时期以劳动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即论自然法时期、耶拿时期、精神现象学时期、法哲学时期的劳动观的演变,即由劳动的政治性—理性劳动—精神劳动,最后发展为客观自由的经济哲学思想,阐释黑格尔资本观的哲学建构。同时挖掘黑格尔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从资本的“价值、财产、货币”三种形态的生产要素的角度阐释黑格尔的资本观的政治经济学建构,也是与马克思立足生产关系的资本观形成的鲜明对比,形成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建构下的“关系性”资本观。 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黑格尔资本观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阐释黑格尔用概念的逻辑解释古典经济学的经济逻辑,由经济学上升为经济哲学。论述了劳动和实体的财富,对人和主体性建立以及现代社会的合理作用。在理论困境方面,通过资本的历史性(逻辑的历史)、生成性(概念的逻辑)和永恒性(绝对精神的设计)的三重维度阐释黑格尔用概念的逻辑遮蔽了马克思批判的资本逻辑。 最后,阐释马克思对黑格尔资本观的批判和超越。一是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三重批判。二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客体性资本观的超越,即由对象性资本超越到过程性资本。三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关系性资本观的超越,即在由资本与理性的合谋到劳资矛盾,由概念逻辑到资本逻辑,由伦理关系到生产关系等三个方面论述超越。四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资本观的辩证法,完成对资本自身的发展过程、自身增殖的辩证运动,和自身否定的逻辑悖论的阐释,实现劳动本体的复归。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资本性质,让资本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又要规避资本所带来的西方现代性弊端。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属性的认识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对黑格尔资本观的批判和超越可以提供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南。这样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挖掘《资本论》的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的三合一特征。在黑格尔资本观理论的建立上,侧重于经济哲学诠释,着重把握资本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特征。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脉络上,侧重从黑格尔劳动、资本理论到马克思资本概念发展的逻辑进程。在古典经济学的视角下,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揭示资本逻辑悖论。在现实历史维度,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定性和定位,合理利用资本,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闫博

展开 >

黑格尔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资本观 批判性

硕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邓雄雁

2024

贵州师范大学

中文

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