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上颌中切牙牙根外吸收与上颌补偿曲线测量值相关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上颌中切牙牙根外吸收与上颌补偿曲线测量值相关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扫码查看
背景 Andrews最佳自然(牙合)六要素作为直丝弓矫正器的理论基础,要求(牙合)曲线平坦,这使得上颌补偿曲线在治疗过程中变得平坦,较深的上颌补偿曲线往往意味着较大范围的上前牙移动。然而,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牙齿的大范围移动、治疗时间长等因素与正畸治疗导致的牙根外吸收(Externalapicalrootresorption,EARR)相关。牙根外吸收会导致牙根变短,多发生在上前牙区且发生率较高。但上颌补偿曲线与EARR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验将在影像学中可能影响前牙移动范围及移动量的因素也纳入研究。 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侧位片中上颌中切牙与周围解剖结构(如后(牙合)平面,唇舌侧骨皮质厚度等)之间的关系,计算上颌中切牙治疗前后的移动距离,探究EARR量与上颌补偿曲线相关测量值及软硬组织相关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辅助临床对EARR的风险进行评估。 方法 本实验选取2018年至2020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并已完成治疗的18岁及以上患者77例,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的治疗前后侧位片、全景片和CBCT,测量了EARR量、上颌补偿曲线相关测量值(后(牙合)平面与中切牙冠中心点(FA点)的距离、与中切牙的角度等)、上颌中切牙唇舌侧骨皮质厚度、上颌中切牙和磨牙的移动距离、FA点与上唇下点及下唇上点中点间的距离等数据,并对各测量值与EARR量做相关性分析。另外,对单纯用CBCT进行测量和CBCT结合全景片进行测量两种EARR量测量方式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测量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 1.EARR量无论是通过CBCT的矢状位及冠状位的图像进行测量,还是通过术前全景片和术后CBCT结合进行测量,所得的值是一致的。因此,仅通过CBCT或通过全景片和CBCT结合的方法测量牙根外吸收量都是可行的。 2.EARR量与FA点距腭平面、后(牙合)平面的距离,FA点距唇部标志点离的垂直距离呈正相关。即当整平较深的上颌补偿曲线及纠正软组织不协调时,EARR的风险增加。 3.EARR量与U1根尖与腭侧骨皮质的距离及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U1距离腭侧骨皮质越近,EARR量越大。 4.EARR量与U1治疗前后移动量呈正相关,移动量越大,EARR量越大。5.上颌第一磨牙(U6)相对于腭平面的远中倾斜度与U1牙根的移动量呈负相关,与U6的垂直向移动量及近中移动量呈正相关,即U6的位置会对U1的移动产生影响,且U6近中移动关闭间隙时,移动方向为斜向下。 结论 治疗前较深的上颌补偿曲线,软组织的不协调及牙槽骨量的不足可能使上颌中切牙发生较大量的牙根外吸收。因此,正畸医生在制定矫治计划时,应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注意上颌磨牙的位置,减小上颌中切牙与后(牙合)平面的相对距离,对治疗目标进行取舍,提高风险意识,术前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谢清琪

展开 >

牙根外吸收 上颌补偿曲线 CBCT

硕士

口腔医学

许潾于

2022

福建医科大学

中文

R78